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在上一期讨论了一下关于“元宇宙”的定义,有感兴趣的可以翻出来看看。这里简单说一下笔者对于元宇宙的理解:从逻辑内核来看,元宇宙不仅仅是针对游戏产业的。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数字世界:类似于工业领域的数字孪生,希望通过构建一个人类可以参与的虚拟世界,将所有真实世界存在的物理存在物、秩序、规则进行一次由实转虚的转换,从而实现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在此过程中:人类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如VR眼镜);而来自虚拟世界的结果,则通过人类自己带回到真实世界,从而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一目标成为现实,其将重新定义人类个体在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在未来的社会秩序、商业秩序等。

如果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一个未来家庭的一天生活中,我们也许更容易体会元宇宙到底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改变。

假设有这样一个家庭,有四位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儿子和女儿。早晨7点钟,家庭成员都开始起床洗漱,开始准备一天的行程。爸爸是一个高科技公司的设计主管,早晨8点开始,就开始与设计小组的成员开始做产品最终方案确定,讨论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妈妈作为一名职业销售代表,9点准时与客户见面,向客户全面展示产品的功能;儿子是一名初中生,上午最重要的事情是参加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所以整个上午都处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中;女儿还在上幼儿园,一上午的游戏时间,让她又交到了几个好朋友……到了中午午饭时间,家里的四位成员纷纷摘下自己的智能设备,从各自的数字世界中返回真实世界:爸爸完成了产品方案的确定;妈妈完成了销售业绩;儿子考完试;女儿依然在想着下午要跟朋友一起玩儿的游戏。

这可能就是整个元宇宙终极理想目标。而我们,事实上可以通过这个想象中的元宇宙应用场景,衍生出几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第一,这种未来的应用场景,对我们现在、当下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在科技进步的历史上,某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出现,让人类历史发生了质的跃迁。例如蒸汽机、芯片、云计算……但是在这些技术产生之前,实际上都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而在积累过程中,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科技技术的发展,最终会带来什么。

我们现在实际上就处在这样一个积累的历史阶段: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IT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包括智能移动设备、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的出现,总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但实际上并没有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此刻元宇宙概念的推出,实际上是对过去30年-50年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梳理:针对一个具体的、理想化的应用场景,来判断不同科技成果的价值,以及明确未来不同科技成果整合的模式,从而将现阶段科技成果的能力实现最大程度的能力叠加——这同样需要时间,而且最终实现的也许不是“元宇宙”,而是其他。

但是,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科技进步在现在这个阶段,需要一次以结果为导向的梳理,需要一个全行业公认的方向。这可能才是“元宇宙”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第二,“元宇宙”所构建的数字世界,真的能与现实的物理世界,形成平行关联吗?

如果是说,用三维建模技术在虚拟的世界里“复制”一座城市,很容易理解的话,那么实际“元宇宙”所强调的“平行世界”最让人担心的,是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该如何构建秩序?如何延续文明?

我们都认可,实际上“元宇宙”是一次对全社会的数字化过程,那么实际上问题就转化为:现在社会的秩序、文明、法律等一切保障社会平稳运行的机制,是否可以数字化?

答案是可以。

我们继续溯源这个问题:人类现有的秩序、文明和法律的基础是什么?物权。也就是说,人类对于私有物品的物权,是一切文明的起始点:所有秩序、法律和道德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个人物权不被侵犯,个人物权的交易更加公平。

此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从现有的IT技术中找到相对应的技术?对,区块链。

2021年8月28日,美国NBA勇士队当家球星史蒂芬.库里以18万美元购买了一只猴子头像的消息传遍了整个IT领域——NFT开始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NFT是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Token),是区块链中的一个条目——你可以理解为,是区块链的一种应用形式:由于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件作品被铸成NFT上链之后,这个作品便被赋予了一个无法篡改的独特编码,以确保其唯一性、真实性和归属权,那么这个作品就成为了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

用更通俗的表达方式:史蒂芬.库里用18万美元,获得了一个数字作品(一只猴子头像)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所有权——那么推而广之,是不是未来利用类似的技术和应用模式,是不是在数字虚拟世界里,个人的物权就能够得到保障了。如果个人在数字虚拟世界里的物权能够得到保障,为了每个人的物权都能得到尊重,那么人类真实社会里的秩序、文明和法律,在数字虚拟世界里,就一定能够得到延续。

第三,“元宇宙”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吗?

人类科技的进步,实质上一直存在道德伦理层面的约束,例如克隆技术。那么实际上“元宇宙”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伦理悖论:以上面四口之家的小女儿为例,她乐于在虚拟数字世界中,与新认识的小伙伴玩耍,但,虽然其他小伙伴也同样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数字映射,但是,她与其他小伙伴真的有社交吗?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一句话特别流行:你根本不知道网络另外一端与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句话如果放在“元宇宙”中,可以改成:一个随时可能由于停电、断网,或其他原因,更容易消失得无迹可寻的“电子宠物”式的社交,带给人的心理慰藉与心理打击,哪个更大?如果可以预见这种“社交”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打击,那么人类是否有勇气和必要,继续做这样的社交?进而,科技到底是让社交变得更容易获得,还是更容易失去?科技带来的是社交方式的便利,还是让社交的目的性更强的结果?

所以你看,“元宇宙”最终是否能够实现,绝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人类在实践其的过程中,需要回答的伦理拷问并不少。只是,现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解决技术问题显得更有价值而已。

最后,笔者觉得有必要提醒:无论是“元宇宙”,还是NFT,都是科学技术进阶过程中的一个过程性产物。其在资本市场的成功,一方面,反映出整个产业界对其未来的看好程度;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正在被资本裹挟——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在最初的上升期,在资本的推动下,价格都会快速升温。这源自资本逐利的本质,绝对不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可以将其看成是下一个“风口”,能够借助其实现财富的迅速聚集。经验提醒我们:结果非常可能与我们想象的总是相反,例如比特币,正留下一地鸡毛,无人收拾。

所以,对于每一个关注科技成长的人来说,元宇宙和NFT都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对未来的想象,而不是一次实现“一夜暴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