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记者许晓青 吴宇 郑钧天)9月25日,一个既普通又不平凡的星期六。中秋节刚过,又将迎来国庆黄金周,9月下旬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对上海市虹口区的居民而言,还有一件别具意义的事要做——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鲁迅是享誉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化大师,值得一提的是,其晚年绝大多数时间工作生活在上海。从1927年寓居上海到1936年去世,鲁迅在上海时期,著述和创作达到高峰。这个时期,他的主要活动场所大多位于今天的虹口区。

数年前,上海虹口首次推出“鲁迅小道”,总长近1千米,将与鲁迅晚年工作生活相关的场所,如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内山书店旧址等贯通起来,形成经典参观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小道”已融入虹口当地居民生活。新华社记者 吴宇 摄

从小生活在内山书店旧址附近的“70后”虹口居民陈钰,自外祖父一辈起就居住在山阴路一带,他为家门前这条“鲁迅小道”而自豪。

“阅读鲁迅的同时,你也在‘阅读’他在上海的生活。”他说,鲁迅先生对这里的社区居民而言,意味着很多,不仅是经典文学的作者,其实他也曾是“活生生的、有烟火气的本地居民”。

25日,上海市虹口区宣布“鲁迅小道”将进一步延伸,今后全长将超过1600米,新增多个体验场景,倡导居民和游客参与沉浸式走访,重建起一个“鲁迅晚年的世界”。

上海市虹口区“鲁迅小道”推出升级版。(受访机构供图)

鲁迅爱照相,他晚年在上海虹口及南京路一带的照相馆留下多幅经典肖像照及全家福。其中尤为罕见的是鲁迅一家与中国共产党人冯雪峰一家的合影。

今天,当人们步入上海鲁迅纪念馆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参观者大多会注意到这幅相片。它拍摄于1931年4月20日,当时鲁迅和冯雪峰刚刚编辑完《前哨》杂志的“纪念战死者”专号。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说,鲁迅在虹口不仅创作了多部杂文集、翻译了一批外文经典,他还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走得很近。“鲁迅故居内至今陈列着瞿秋白生前寄存在此的书桌,可见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上海鲁迅纪念馆还推出《鲁迅图传》《鲁迅文萃》(纪念珍藏版)两部出版物。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说,鲁迅生前就是一位大出版家,他懂得出版、重视出版,而今我们也以出版的形式来纪念他。

在上海时期的鲁迅,也是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鲁迅,他在上海参与接待了著名作家萧伯纳来华访问。在埃德加·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的回忆中,他仿佛是一座横贯中与西、古与今的桥梁。鲁迅与内山完造等日本友人的往来,更被传为佳话。

25日,上海市虹口区还宣布启动内山书店旧址改造计划,多方合作将共同打造“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这将进一步丰富“鲁迅小道”内山书店旧址及附近的体验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在上海启动。(受访机构供图)

若沿着“鲁迅小道”一路抵达虹口区长春路319号,还将发现一处新揭幕的地标——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鲁迅生前执着于普及新兴木刻版画,宣传进步思想。此地是他1931年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的所在。当时13位学员中后来有一部分奔向延安,通过版画创作宣传抗日、唤醒民众,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虹桥半岛版画中心画师邹向群心中,这里就是一方“圣地”。“千百年来,中国的木刻创作内容相对单一,到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才实现了由复刻向创作的转变,木刻有了全新的生命力。”邹向群说。

邹向群还专门新创作了一幅鲁迅肖像版画,供走进陈列馆的参观者拓印留念。他还现场指导上海市鲁迅初级中学的十余名学生戴上手套、拿起刻刀,在木板小样上雕刻“鲁迅”的名字。

上海市鲁迅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在学习木刻版画技巧。新华社记者 吴宇 摄

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门口的几块展板,讲述了这座历史建筑“修旧如故”的经历:马路上空凌乱的电线入地了,外墙上硕大的空调移走了,但原来入口处的马赛克瓷砖仍被精心保留。

“当年,鲁迅先生也是从这里走过来,这里也留下了学习木刻的13位进步青年的足迹。”工作人员兴奋地讲解。

位于上海虹口公园内的鲁迅墓,自1961年起就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此地依然一派草木蓬勃,瞻仰者众多。

鲁迅精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