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前后动员了1000多万军队,到1945年投降前夕兵力反而达到高峰,计有169个师团番号接近700万军队。而人口总数远远大于日本的中国,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累计动员兵力也不过1500万人(八路军和新四军暂不计入),同时兵员素质也确实普遍低于日本,造成如此差距的根源何在呢?其实是兵役制度的根本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海军少年兵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行现代兵役制度的国家,军队兵员补充采取的是“征兵制”,也就是军人征召制度。明治维新之后,颁布法令规定全国从17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一律要服兵役,除非体检不合格或者经过特别批准,才可以免除兵役。因此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后,日本国内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丁数量非常庞大。

1937年中国有4.5亿人口,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总计有1亿零500万人口,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可动员人口”是日本的四倍有余,但是中国军队只有180万人,并且没有预备役和后备役军人,牺牲一个就少一个。反观日本,此时已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17个师团),预备役兵员73万8千人,后备役兵员87万9千人,第一补充兵157万9千人,第二补充兵90万零5千人,合计448万1千人。

日本征兵体检

这是因为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是“募兵制”,即指军队进行招募和民众的“应募”,完全是一种自愿性而非强制性行为,并且募来的兵员质量也无法掌控,同时“好男不当兵”的封建思想也使军人成为一个并不高尚的职业,与日本的军人地位天壤之别。国军革命军除现役的180余万人外,后备兵员仅是1936年才完成训练的区区50万壮丁。国民政府虽然也颁布了《兵役法》,但由于内乱和执行不力,实质上仍然沿袭唐朝以来的“募兵制”,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差距。

而日本如果在战争时期将征兵年龄上下浮动一些,则可动员人口立即迅速膨胀,前后动员数量超过1000万人,因此尽管日军在战争中阵亡200多万,按因伤致残1:1计算,到战争末期日本陆海总数仍然有700多万人,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在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筹划“本土决战”时,再次放宽了征兵年限,一口气新建了69个师团,已经达到了男子“全民皆兵”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少年兵

巨大的反差造成的恶果就是,一旦战争进入长期化时,日军有充足的预备役和后备役兵员来补充战损,基本能迅速恢复野战部队因伤亡而下降的战斗力。而中国军队只能以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匆匆培训一二个月的新兵补充缺额,各野战军或师战斗力直线下降,因为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甚至放过枪的士兵越打越少。

更要命的是,由于民国军队的迅速溃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人口密集区很快沦入敌手,丧失了大片可征兵基地,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可动员人口的基数。抗战期间四川兵、河南兵、贵州兵、湖南兵、陕西兵数量较多,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其它人口大省都在日军控制之下,总不能去敌占区招兵吧?

日本少年兵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1335万壮丁被国民政府送往前线,加上战争爆发前的不足200万军队,堂堂人口大国其实动员起来的总兵力只略多于日本。如果再考虑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双方的战斗力总和是显而易见的。到日本投降时,关内外日军总数约204万人(山海关以南109万人),其它都在本土和太平洋战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总兵力约241万人,还基本能够保持18到25岁的现役动员年限;到1943年总兵力达到381万人,动员年限已经扩展到17到45岁,已经是穷兵黩武了。

到1945年日本又突击扩军240万人,加上1944年征召的90万人,总兵力高达715万人,征召年限已经扩大到15到60岁,如果加上伤残数字,动员人口肯定超过了1000万,这个国家已经彻底的疯狂了。1945年6月,日本人干脆颁布了最新的兵役法,规定17到40岁的女子也有服兵役的义务,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也充分说明了其实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也到了极限,士兵素质急剧下降。而现代战争毕竟不是数人头,精壮男子和战争资源的枯竭,使日本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日本妇女军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