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来和你说说寒湿的事儿。

从何说起呢?文老师想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里的医家,叫做张海峰。他是我国中医内科的临床大家、杏林前辈。感兴趣的朋友,你就去自己查阅一下吧。

有一次,张师遇上一个患者。

这个患者,男性,53岁。

怎么回事呢?就是入冬以后,他就爱咳嗽。一咳嗽啊,痰液特别多,而且清稀。咳嗽厉害了,他还得喘。一晃儿,一个多月了,这毛病没见好。

病人来了,张师当然要好好接待。刻诊,见患者脉象沉弦而迟,整个人精神不振,舌质淡,苔白滑,食欲不佳。

问诊的时候,张师还发现,患者喜欢用手捂自己的肚子。

当时,张师就问,说你捂肚子什么意思啊?

患者就说,我这小肚子和胃部发凉,后背也凉,特别怕冷。

了解到这些以后,张师就给开了一张方子,并不复杂,我们来看——

茯苓30克,肉桂6克,焦白术9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橘红12克,炙款冬花、炙百部各15克,北细辛15克(你没看错,就是15克)。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

四剂用下去以后,患者咳嗽多痰之感大大减轻,中脘部位的寒冷之感几乎消失,只是后背“肺俞穴”的地方,有一块发凉的,似乎有冷风吹入。

这时候,张师将原方当中的细辛改成3克。五剂以后,背部发凉的感受也基本消失,咳嗽多痰之态继续减轻。

这时候,张师用二陈汤加减善后调养,最终让患者痊愈。

这是一张老医案了。具体时间,为1974年的12月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文老师想用点时间,帮你捋顺这背后的学问。

你看,这个患者,苔滑,这是不是说明有水湿啊?

此外,舌淡,苔白,这说明啥?说明有寒。

再看,脉象沉弦而迟。这说明啥?还是有寒,有痰湿。弦脉主痰湿水饮,沉迟主阳虚不足。

这么一看,我们明白了,闹了半天,这个人体内有寒湿啊。

寒湿这个东西,会上犯到肺里。肺为储痰之器啊。所以,这个人就咳嗽,痰液多而清稀。质地清稀的痰,主寒证。

因为他体内有寒啊,阳气不足,所以后背和肚子,就发凉。

你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清楚?

这套病因病机,医案原话用八个字来总结,就是“脾肺阳虚、寒饮内留”。说白了,就是阳气不足,导致体内还出现了寒湿之气。寒湿水饮泛滥,形成诸证。

怎么办?既然山上有妖孽,咱们就派出孙悟空。来看看当时张师用的配伍吧——

茯苓30克,肉桂6克,焦白术9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橘红12克,炙款冬花、炙百部各15克,北细辛15克。

这里头,我想请你记住前四味药,这就是茯苓、肉桂、白术、炙甘草。

这四味药,基本组成了一张经方,大名鼎鼎,中医人如雷贯耳,这就是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的名字,出自《金匮要略》。同样的方子,也记载于《伤寒论》里,名字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一张方,两次记载,可见张仲景对它的得意和看重。

它的基本组成,就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甘草6克。其中的桂枝,后世医家有时候用肉桂替代。

它是干啥的?用学术语言说,叫做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说白了,就是振奋人的阳气,化解人体内的寒湿。

其中的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化解寒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可以说,这张方子用在这里,十分恰当,很好地解决了患者的病根儿。

在这个基础上,医案里张师加陈皮半夏,模仿二陈汤来祛湿,加款冬花百部化痰止咳,加细辛温阳化饮。这事儿就解决了。

当然,其中的细辛,张师用了15克。一般来说,细辛用量不超3克。这是学界的一般认知。但有趣的是,很多大家在用汤剂的时候,细辛用量都较大。这个事儿,值得商榷,也值得探讨。文老师尊重原案,把15克用量写上了。一般人,不要模仿。

总而言之,患者通过苓桂术甘汤加减的调理,基本解决了问题。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几句关于苓桂术甘汤的事儿。

此方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依然常用,主要是用于治疗眩晕症、慢性支气管炎。这两个,最多见,其他的病,如果属于证属脾阳不足,水饮内停,也可以考虑用它加减,比如冠心病、胃下垂等等。主要辨证要点,就是脉沉紧、舌苔白滑,并伴随咳嗽痰多、眩晕等其他症候。非专业读者,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阴虚火旺、湿热内阻所致的疾病,可千万不能用啊。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文老师就说这么多吧。还有很多与此相关的学问,文老师以后再给你讲。我们来日方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