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W+师生家长都在看!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8日,没有大肆宣传,《朗读者》第三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开播了。

开篇,主持人董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

我们无法改变四季,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冷暖。我们无法改变生死,但是可以改变生死之间的各种体验。

诗人佩索阿说,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写下了: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

也许没有人能够彻底改变世界,但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却决定着我们的进步和飞跃。

在第一期节目中,6位嘉宾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只须坚定,这世界对有为者并不默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斗代言人”杨元喜:家风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朗读依旧,向光而行(附作文素材)

谈起自己的军人父亲,杨元喜一度哽咽。

父亲在战斗中受过三次伤,一枚子弹残留在身体中,但他从未向子女提过这些经历。

尽管家中七个兄弟姐妹成绩都出类拔萃,但因家境贫寒,只能相继放弃学业,举全家之力供杨元喜一人读书。

为了克服英语障碍,他排队吃饭的时候拿着英语卡片,听着英语睡觉,周末找外国人聊天联系口语听力……

这套跨越40年仍然通用的学习方法论,揭露了“学霸”的学习秘籍:遇到难题——很简单,就是学。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立项。面对西方国家的质疑和阻挠,杨元喜和其他航天人北斗人没有放弃。25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北斗无用论”,彻底改变了中国卫星导航受制于他人的历史。

在和平年代新的科技战场上,父亲当年无畏忘我的战斗精神,在杨元喜的身上得到了可贵的继承和新的诠释。

“女战士”张桂梅:铠甲后的孤独与愧疚

《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朗读依旧,向光而行(附作文素材)

“我在亲情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这句自白的背后注定不会是一个轻松的故事:

张桂梅出生时,母亲48岁,父亲53岁,家里人对这个小女儿分外疼爱。但她能回家乡为父母扫墓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姐姐央求她回家,但为了让企业家支持自己办女高,她错过了与哥哥告别的最后机会;甚至也没来得及见姐姐最后一面。

“她只是为了荣誉,拿出瘾来了。”但是张桂梅很清楚,“让山里的孩子多走出去一个,只要有一口气,我都会是这样的”。

张桂梅,一个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所有人都烂熟于心的故事。只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女战士”的背影里,藏着一份难以疗愈的伤痛、孤独和愧疚。

刘翠青&徐东林:你是我的眼

《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朗读依旧,向光而行(附作文素材)

东京残奥会T11级别女子400米决赛中,盲人田径运动员刘翠青在领跑员徐冬林的协助下以56秒25的成绩获得金牌,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

在他们搭档的第八个年头,老运动员的伤痛逐渐显现:徐冬林做完膝关节手术不到一年时间,节目录制时因撞上了前一棒的选手,旧伤复发,双腿还泡在冰块中。

刘翠青同样面临着伤病后的体能下降: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她会呕吐。但她依然坚定的绝不减少训练量。

——如果你可以拥有光明,你第一个想看的谁?

——我的领跑员。

令人破防的是,在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徐冬林将刘翠青高高举起:我就想让世界为她欢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诺奖莫言:我对阅读的渴望

《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朗读依旧,向光而行(附作文素材)

“我对阅读的渴望,一点都不亚于对饺子的渴望。”高尔基说爱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中国人不那么爱面包,爱饺子。

因读书,头发被烧焦;因找书,脸被马蜂蜇肿;因共情,莫言经常把自己想成书里的人物,看得痛不欲生在课堂上嚎啕大哭。

某种程度上说,诺奖之后的他体会着“福之祸所依”。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无论是关于作品,还是领奖本身。

但作为作家,他的追求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写出情感的复杂性。这两点,对阅读者非常重要。

用生命丈量珠峰:郁期青

《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朗读依旧,向光而行(附作文素材)

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国测一大队首测珠峰队员。曾参与1966年、1968年以及1975年三次珠峰高程测量,在人称生命禁区的特高山区度过了二百个日日夜夜。

几十年间,他徒步行程12万余公里。在昆仑山上宿过营,在腾格里沙漠流过汗,在吐鲁番盆地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炙烤,在雪域高原零下40多摄氏度中抵御严寒。

野外测绘,故事的核心一定是艰苦与牺牲。

珠峰作业时,他在雪山上连续奋战了40多天,终因体力透支,患了重感冒。持续10天高烧41度,因并发症陷入高度昏迷。体重骤降35公斤,留下了胸膜粘连、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一系列后遗症,牙齿也基本掉光了。

可没过多久,他又再次踏上了野外测量的征途。在这漫漫长路上,还有很多牺牲的测绘英烈,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

经典时评

《朗读者》:让文学成为生命中的主旋律

光明日报李敬泽

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文学可以、也应该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资源,文学本身的厚重和宽度,在电视节目中或许可以转化为多种多样的阐释空间。

而电视节目的直观和迅捷,又可以提高文学的传播效力。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如何与节目结合,如何通过电视语言呈现,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开辟自己的道路,这些都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在这方面,《朗读者》做出了探索,第一季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现象级的电视节目,激发了公众的文学热情。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将人文选择和人物选择有机结合,精彩的人物采访、精湛的文本内容、独特的节目形态,让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的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内涵更加隽永。

《朗读者》再次将文学的世界,以中国风格的电视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文学与生命的融合创新呈现在舞台上。当嘉宾的故事缓缓在台上展开,他们的朗读也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人物与文本的互文,让朗读有了多重的视角、丰富的层次。可以说,《朗读者》以生命情感为连接,以朗读的形式沟通芸芸众生,让更多的生命借助这个舞台再一次打开,让观众的情感和灵魂借助屏幕得到抚慰和启迪,这一切都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当全民阅读成为社会的潮流,当美好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梦想,文学和电视的合作,也必然更加相得益彰。营造生活中的诗意,推动我们情感世界的丰富真挚、推动我们精神王国的强健和壮阔,文学和电视的结合,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让更多的文学作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让更多的人生在舞台上敞开和绽放,《朗读者》让我们的文学、让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最好的文字,最深刻、最深邃的表达走到了大众面前。

经常有人问我,这个时代好的文学在哪儿?我说这个时代好的文学一点不比以前少,关键在于,在现代传播条件下,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得到大众的认识。

借助大众传媒,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将被这个时代、被我们每一个人了解、认知、朗读。让我们知道,在这个时代,依然有那么多好的写作者,那么优美丰赡的汉语,那么多深入准确表达了我们心声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就是要直接诉诸人们的情感,诉诸人们的经验。《朗读者》实际上是一次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大众文化媒介上的情感交流,这不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个“场”,在这里,人们交流我们内心最深刻的经验、最珍贵的情感,由此,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个人,我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系在一起,属于一个情感和价值的共同体。

这种深刻的呼应和认同,就是一种公众的和民族的“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把中国人在情感上和文化上凝聚起来的力量。

▍声明:文章整理自娱乐独角兽、高中语文馆、声境界。小帮尊重版权,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烦请联系协商稿酬等事宜,微信:TXjiaocaibang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成绩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