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251

不久前,天舟三号刚刚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给“天宫”送去了一份节日厚礼。而中国的古人,也早就幻想过,会不会有这样一艘大船,能够带着人间的人和物品,顺流而去,直到天宫。

天上有璀璨的银河,地上有壮阔的大海,望着遥远的地平线,仿佛海天就在那里交汇。于是古人认为,只要乘一艘小舟,一直向远海飘去,就能够驶入银河,上达天庭。晋代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一篇《八月槎》,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看到每年八月都有人乘筏子来去,于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乘坐小船,驶到天边去看一看。他找来一个筏子,在上面盖起小木屋,又带上了足够的干粮和水,就乘着它浮海而去。开始十多天,他看到日月星辰出没和昼夜变换,而后,天地一片茫茫,不再能分得清昼夜。又过了十多天,他忽然看到了一座城市,琼楼玉宇,蔚为壮观。遥望宫廷之中,他看到有个美丽的姑娘在织布,还有一名男子牵着牛到水边饮水。牵牛人看到他,惊奇地问道:“你为什么来到了这里?”乘筏人说明来意,并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你回到蜀郡以后,去问严君平就知道了。”于是乘筏人没有上岸,乘着筏子如期返回。他回到蜀地,见到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计算了一下日期,那一天正是他到达天河之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蜀人驾着小舟与牛郎织女会面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对“飞天”的全部想象:无需你天赋秉异,不用什么凡人难以获取的高级装备,也无所神仙相助,只要有一叶小舟,顺着大海一直前进就可以了。于是它也颇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所喜爱,每当诗人们仰望星空,就总想把这件事儿拿出来说道说道。宋代王阮有一首《姑苏泛月》这样写道:

夜来谁共泛灵槎,飞上牵牛织女家。

但觉满身天雨露,绝无一点世尘沙。

秋将寒玉清风阵,月借鎔银泼浪花。

投晓归来互相告,等闲休向俗人夸。

诗人在月夜下泛舟,只觉满身清露,不染凡尘,犹如这艘灵槎已经带着他飞上了牵牛织女家一般。 当然,就如同当年的蜀人上天并没有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些诗歌里的主人公,也往往是悠然闲适、心无旁骛,在八月清朗的夜色里,飘飘然好似羽化登仙。

古人说天圆地方,那么既然东边的大海连着天空,是不是西边的黄河也可以呢?向西走的最远的人,当属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了,于是到了北朝时期,人们又给张骞也编织了一则美丽的故事。人们说,他曾乘着浮槎,自黄河逆流而上,走了几个月,却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到达黄河的源头,反而河面愈发广阔,河水也逐渐清澈了起来,最终到达了牛郎织女住的城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骞比上一个故事里的蜀人更加出名,这次牛郎织女没有卖关子,而是大方地告诉了他这里是天河,织女还把自己用来撑织布机的“支机石”送给了张骞当作礼物。于是,人们每每提到黄河,也总想起张骞的这段故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就有这样的句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当然,张骞不可能带回织女的礼物,但他从西域带回的那些奇珍异宝,对于当时中原的人们来说,也的确与来自天宫无异了,就如同今天“嫦娥”为我们带回的月壤一样新奇。而古人对这两艘“天舟”的想象,也说明了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天地间的沟通也应当是和平的、自由的,就像张骞不远万里到达西域,是为了互通有无,给更多的人们带去富足,而不是攻城略地、犯人城池。

如今,真正可以沟通天地的“天舟”建成了,但中国人对宇宙、对太空这份善良的期盼并没有变。我们知道,“天舟”的一次次往来,为人类带来的,也将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靳舒馨

编辑 | 巩会峰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