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说想看看富二代做科研的剧本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收集素材,采访我身边的富二代科研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话,以前我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科研圈里这些富二代的情况,毕竟生活水平不在一个层级上,同时自己心中确实有一种由于自卑而引起的对于富二代的轻蔑。

但为了准备今天这篇文章,我不得不更深入的去了解这些富二代科研人员的生活。

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这一波采访和调查,这些做科研的富二代给我的冲击真的很大,以至于我要打破我写文章的惯例,在今天文章一开篇就抛出我的观点——

做 科 研 的 富 二 代 ,令 人 害 怕

MONEY 的 POWER

做科研?富二代才是天选之子

1

富二代做科研,纯属爱好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

旁边实验室有个家庭条件超级好的女生

(传说家里资产过十亿)

虽然经常照面

但人和人之间因为钱是可以产生距离感的

所以我在读博的前三年

一直不敢和她说过话

不过我总能看到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

想必大家也在科研圈里混迹了不少年

知道做科研多苦多累

像我这样的很多人都是不得已才选择了

科研这条路

相比之下

明知道做科研要受苦受累

而且又有能力和财力

去选择其他生活的富二代们

仍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苦行路

想必不是因为爱情

而是因为爱好

没错,为了这篇文章

我上周特地加了这个女生的微信

(没让我媳妇知道)

和她聊了聊

当问到她为什么选择做科研的时候

她斩钉截铁的告诉我:

“只是兴趣罢了”

任何一件事

只有把它当作爱好

才会坚持的做下去

任何一件事

只要把它当成爱好去做

成功的概率就会无限提升

想比之下

你做科研的初心又是什么呢?

2

全心全意,无后顾之忧

上周我就富二代做科研这个话题

采访了与我同为博后的良哥

良哥其实不算实际意义上的富二代

而是官二代与有钱人的结合体

我们做博后的人都知道

两年的博后生涯其实非常短暂

所以大家都在争取把时间用在科研上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

与时间赛跑的最大阻碍就是住宿问题

由于学校在北京市中心

学校周围租房太贵

住便宜的房子又太远

每天通勤就需要两个小时

所以住宿就成了我们发愁的头等大事

反观良哥

直接在学校旁边的小区

买下来一套10万/平的公寓

而且还请了位阿姨为他做饭洗衣打扫房间

这一波操作为他节约了很多时间

这些时间都可以用在科研上

这效果也是拔群

博后入站一年的时间里

他就已经发表了4篇SCI

良哥还说

如果能留在学校工作

他最近五年只会认真搞科研

不会考虑其他问题

因为他银行卡上

已经存满了够他五年内消费的数字

而且

他觉得除了科研

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搞定

听完这话

我当场吐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两个身边的例子

按照惯例要举个名人例子了

弗雷德里克·桑格,搞生物的朋友们肯定知道他,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1943年桑格博士毕业,虽然希望继续留在学校工作,但由于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担心无法打动各个大学的教授。所以,桑格动了动脑子,在求职信后面加了一句“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

的确,桑格家有钱,如果不做科研,他就只能去继承万贯家产。不出意料,教授们很欢迎这种自带工资的劳动力,纷纷给他递来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剑桥的一个实验室。就这样,桑格开始了他开挂的研究生涯。。。。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在高校的课题组里,

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些人

他们家庭背景殷实

不必为生计所烦恼

不必为买房而发愁

也不必为父母的养老问题头痛

他们只需要简简单单的

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样的人与我们相比

更容易做出成就是合情合理的

3

起点高,受教育程度高

前几天大老板找到我

让我暑假期间带着

一个读高中的男孩来实验室做实验

我当时很纳闷

一个高中小孩懂什么

不过接触后我才知道

这小孩家里不差钱

就是缺少一个高学历的人

所以家里人想培养孩子做个科学家

这不

从初中开始就经常

出没在各大高校的实验室里

年纪轻轻俨然已经

在着手打造科研晋升之路了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

还没走出过县城呢

冯·诺依曼大家都熟悉吧?

这老爷子才是真正的富二代

哦不,是富三代

传说他爷爷靠着混金融圈挣的钱

直接花钱买了个奥匈帝国的爵位

冯二代老爷子很注重

对冯三代冯·诺依曼的培养

真正做到了教育从娃娃抓起

六岁时

诺依曼已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谈笑风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岁掌握微积分

十岁读完德国历史学家翁肯的45卷巨著《通史》

十二岁读懂法国大数学家波雷尔的《函数论》

十五岁受教于匈牙利大数学家加博尔.斯泽戈

学习高级微积分

十八岁写了第一篇论文。。。。。

实际上

20世纪的美国顶尖科学家大部分

出生于美国的中高阶层

家庭财力为他们的成长

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更重要的是

家庭背景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父母的表率作用与悉心培养为顶尖科学家的事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显然,即使在美国科技界这样一个靠自己本事吃饭、看重实力与个人奋斗的领域,搞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家庭背景带来的起步准备与机会。

4

富二代,脑袋大

看这个标题你别笑

这是真的

大概在5年前

来自美帝的两位脑神经学家

进行了一项绝对可以称为是反人类的实验

他们研究了上百名青少年的大脑

发现这些孩子大脑皮层的大小

(特别是储存知识的区域)

很可能与他们的家庭收入有紧密关联

而这项“科研”的结论是:

穷人家孩子的大脑要比

富二代的大脑小约6%

没想到

当年赵本山老师在

小品舞台上的话一语成谶:

脑袋大

脖子粗

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

美国人用数据说话的这一特点

不得不让我佩服

这一项数据也从侧面证明

富二代要比我们普通人

做科研有先天的优势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做科研还有希望吗?

作为普通人

面对科研圈里如此

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富二代们

我们真的只能甘拜下风

就没有突围的希望了吗?

我倒也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在科研领域

要想从这群天选之子中突围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

要认清努力与专注的重要性

5

脑子比较小,更要多思考

说到努力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

卧薪尝胆啊、悬梁刺股啊

这些带着孤独和痛苦体验

但这种行为往往属于弱者

因为这种耗费巨大的努力

最终给你们带来的

经常是偏执和自我感动

就比如我曾彻夜的看文献

看完之后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认为自己就是为科研而生的

但过了两天

文献里讲的99%我都记不起来

更不要提对自己的科研有什么帮助了

所以在科研中

当你的智力精力和财力都逊色于人时

只靠简单的努力二字是很难扳回局面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呢?

我想

对于我们这些在科研圈中最普通的人来说

努力的核心

不是孤独

不是劳累

不是痛苦

努力的核心是

思考

思考问题

才是缩短人和人之间

空间和时间上差距的法宝

脑子比较小

更要多思考

咱们做科研的人

讲的就是创新二字

只有善于思考的科研人

才能从现象中看到问题

从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少在这一点上

我们与那些“天选之子”

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6

不要被金钱垄断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这些穷小子和富二代

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所以我们这些穷小子脑子里

想的得更多的是

怎么挣钱

怎么通过读博让自己有能力挣更多的钱

如何通过科研挣钱养家赡养父母

这样来说

科研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

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挣钱的工具和手段

哦,对了

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是在

用我宝贵的科研时间

码字赚钱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要好好考虑一下

我到底要不要再继续写下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科研活动中,金钱可能占用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本就不大的大脑,分散了我们科研的注意力,这就引起了我们对科学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导致在科研层面本就没有优势的我们更加雪上加霜。

正如那句话所说: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

如果,有一天你的心中摆脱了金钱对你的诱惑,没有了杂念的干扰,你很可能会发现科研的道路变成了一条笔直的达到,没有了沟沟壑壑,成功会离自己更近。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很难,因为难所以成功的人才少。我们也不是要完全蔑视金钱,只是不要完全被金钱垄断自己的注意力。

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格局,没钱的人很难掌握,但你一旦学会去排除金钱的干扰,便会与众不同。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富二代们的确是天选之子,他们更有时间、更有机会、更有头脑。

但我们这些普通的科研人,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让自己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让我们在面对科学时不那么普通。

就好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说过的那句名言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大多数人做科研肯定是为了热爱,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小理想,不再为金钱儿困扰

END

来源:科研指南针-测试万事屋、学之策、投必得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