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开学季,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经入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开始接触新同学,学习新知识。

张倩的孩子刚上小学不久,她就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的女儿晴晴在学校里一言不发,问她什么都闭嘴不答,就像在跟老师对着干一眼。

张倩感觉很惊讶,也想起来女儿似乎从没说起过小学生活。女儿晴晴在上幼儿园时就很稳重,绝大部分时间不说话,但是只要她问起,比如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她还是会回答一两句的,所以她一直也没当回事。

张倩一直告诉女儿,在学校里要好好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想到实际不是这样的,她很担心女儿的这种反常状态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孩子爱出现了安静的反常问题,需要先分析原因,比如晴晴的这种寡言少语,在学校一言不发,可能是因为在众人面前感到恐惧,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绝不是在跟老师对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这种当着很多人的面想说话,却陷入过度紧张状态的孩子,这是典型的“选择性缄默儿童”。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Selective Mutism,SM)是指个体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公共场合(如学校,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熟悉的环境中(如家里)言语正常的症状,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可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儿童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焦虑障碍,在特定场合不说话是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7%-8%。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马克威博士认为:患者不是故意不说话,而是很希望说却说不出来,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声带好像“僵住了”,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晓琪6岁了,长相很萌很可爱,活泼聪明。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父母把她从老家接到了城市里,希望她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顺利入学,没想到刚来上海一个月,这个活泼快乐的小精灵就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在人多的地方甚至一言不发,以前特别爱和小朋友玩的她,现在小朋友和她打招呼她也不理。

晓琪的变化急坏了父母,父母哄也哄了,训也训了,打也打了,使尽浑身解数,琦琦就是不开金口。最后没办法,只能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告知父母,晓琪患的是“选择性缄默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症”?

想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就要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引起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何时出现的?

由上面两个案例不难分析出,晴晴和晓琪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才让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她们的共同点都是由幼儿园升到小学,渐渐地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

但是她们的不同点在于,晴晴过去3年在幼儿园一直都是这样的症状,回到家里就正常,所以并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那么引起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一定是在幼儿园期间就已经存在了。

而晓琪在老家的时候一切正常,是在城市上小学之后的几个月里,才出现这种情况,可见环境因素改变并不是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原因,更像是表面因素,或者说说“导火索”。

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新环境,如果孩子的准备不够充分,那么他在新环境中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情绪会让他产生能力不足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使孩子对环境做出应对变化。

比如大部分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能由不适应的状态,渐渐地融入集体,交新朋友,学习新知识。个别孩子则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症”。

问题二:孩子在出现问题之前,是否出现了一些反应特殊的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的特点?

也就是说,孩子对环境准备的缺失在环境变化之前,是否有过一些迹象?比如胆小、内向、自卑、太粘妈妈、容易焦虑等。

“儿童缄默症”的表现为:

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缄默有选择性。少数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也可用写字的方式表达意见,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

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能照常参加学习,部分孩子拒绝上学。

孩子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一定会有反常的行为变化,或者性格变化,最终导致孩子越来越沉默。

关于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心理专家给出的有性格特征、发育成熟延迟、社会因素等各种原因,并没有确切的定论。

我认为,孩子的性格特征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自卑情结则是影响孩子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而自卑又会使人陷入焦虑,焦虑会导致孩子越来越内向。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对自卑情结是这样定义的:人在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前感到力不从心的情绪。

回想一下,我们在儿童时期,新入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对新环境感到焦虑和恐惧?

担心新同桌不好相处,担心学习竞争大,担心老师太严厉,担心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等等,这些担心都源于内心的自卑情结,没有信心对这些进行肯定。

所以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就应该预防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因为刚升小学是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的时期,如果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才去解决,就会非常麻烦。

怎样预防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症”?

1,了解并缓解孩子的压力。

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生活当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候,都会产生压力。对小学生来说,既要学习好,又要人缘好,完不成的作业,家长和老师的大吼大叫,同学的竞争,这些都会对他们产生压力。

作为家长,要说出来孩子的压力。

比如:“是不是作业太多,学习成绩上不去,让你感觉有压力了?”

孩子会认为你真的在关注他所面临的压力,然后再给出解决办法。

比如:“那我们今天9点钟一起分析一下你作业做不完,成绩提不高的原因,然后制定计划,不过你得执行。”

这样既缓解了孩子的压力,还能让孩子养成学习总结和计划的好习惯。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性格特征中,自信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培养的。

自信心意味着采取行动、争取权力和独立决策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并在完成之后称赞孩子。

当孩子不能独立完成时,温和地鼓励孩子。心理学家认为,那些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合作代表多人参与,如果父母总是放任孩子独自一人玩耍,孩子是不能体会合作的意义的。

让孩子玩小汽车或者洋娃娃,不如买一些能多人动手参与的,能够创新的玩具。

家长可以积极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他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集体意识,那么,孩子在今后的交往中不仅不会局促不安和以自我为中心,身体和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怎样帮助孩子摆脱“选择性缄默症”?

1,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选择性缄默症”既然是心理问题,就一定要去看医生,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测试和检查诊断出结果,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议家长陪着孩子到权威的机构进行诊断。

2,行为暴露法

所谓行为暴露法,即让孩子置身于公共场合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先接触熟人,让孩子和熟人先开口说话,再慢慢的过渡到公开场合和陌生的小朋友开口交流。

可以和孩子约定好说话兑换奖励,比如今天如果在公园和一个陌生小朋友一起说话,一起玩,就给孩子买个新玩具或者孩子想要的礼物。

如果没有效果,家长也不要气馁,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有个过程的,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陪孩子一步步克服困难。

3,增加运动、旅游等外出活动

如果孩子一直状态不佳,带孩子多运动是个不错的办法。比如游泳,跳绳,或者出去旅游。亲近大自然,不但成人会觉得心旷神怡,孩子也会敞开心怀,释放最纯真的快乐,这个时候,可以多和孩子互动,多用提问式沟通方法。比如:

“你能想到关于山的儿歌有哪些?”

“你认识这个叫什么植物吗?”

“老师有在课堂上给你们讲过关于旅游的故事吗?”

虽然看起来是让孩子主导结果,实际上是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主动沟通交流,对孩子摆脱“选择性缄默症”有很大的帮助。

4,刺激消退法

在晓琪的案例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家长发现孩子沉默寡言,甚至得了“选择性缄默症”之后,家长采取措施无效之后,还打骂过孩子。这对孩子的内心刺激更严重,会让孩子更加不愿意开口。

事实上,一些“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父母关系的恶化,比如争吵,家暴等也是刺激孩子心理的伤害手段之一。

在针对“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解决上,首先需要父母做的就是刺激消退法,即不再打骂孩子,不再逼迫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孩子的性格形成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家庭,这也是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这么火的原因。

在儿童时代,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困扰,这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影响一生。

就像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拥有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