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马志明先生,那可是一等一的角儿,马氏相声的正统传人,相声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名头震天响。不管是相声界同行,还是相声观众,都得尊称一句“少马爷”,将怹老人家视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最高权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年轻时的马志明先生可是一个十足的愣头青,业界口碑并不出色。众所周知的是,马志明性格耿直,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怕得罪人,结果就是得罪了很多人,所以他在相声界一直是被敬而远之的大神,真正能够和他处成朋友的人,少之又少。

想当年,马三立先生因为历史问题被批,胆小怕事的他一向能忍则忍,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想给其他人添麻烦。年轻气盛的马志明可管不了那么多,四处为父亲喊冤叫屈,在单位也是个不讨喜的人,郁郁不得志。

1987年,马志明与谢天顺裂穴,表面上的说法是二人在团里的评级不同,令低一级的谢天顺感到不快;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马志明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前途堪忧,谢天顺完全看不到希望。至于评级的事,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如果说马志明当年有现在的名望,那换个更好的搭档是手到擒来的事,有的是捧哏大家送上门去让他挑;可惜,离开谢天顺以后,马志明在团里成为孤家寡人,不仅没有人主动找他搭档,甚至都躲着他。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

没有搭档就没有演出,也就没有收入,无奈之下,马志明才将目光投向曲艺团之外,然后才发现了黄族民。

马家有一个相声界的老朋友,叫李浩然,早年间临时给马三立先生捧过哏,与马志明先生也合作过几次,是父子二人共同的朋友。李先生在天津市和平区工人俱乐部曲艺团当辅导老师,这个曲艺团虽然号称曲艺团,但实际上是一帮年轻的相声票友而已,黄族民就是其中一员。

李先生在得知马志明先生的处境以后,主动给他介绍,说他的学生里有一个不错的苗子,捧得还行,抽时间带给你瞧一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黄族民被李浩然领到了马志明家里,二人聊了一下,但是并没有确定要开始搭档,可能马志明先生还在犹豫。

不久之后,曲艺团有一个紧急的演出任务安排给马志明,可是他找不到搭档,情急之下就想到了黄族民;给了他一个《白事会》的录音带,让他听三天,三天以后排练一次就要上场。

当时黄族民还是天津某国营药厂的宣传干部,白天要上班,下班回家还得带孩子,只能等孩子睡觉以后才抽一点时间听相声。不过黄族民记性很好,三天以后把台词都记住了,排练很顺利,虽然尺寸镜头不对的地方很多,但是能完整地演下来就是胜利。

马志明对黄族民的表现很满意,但是依然没有下定决心正式搭档,只是有演出时才叫他,演完就算了。

1988年春节,是相声的演出旺季,马志明和黄族民接连排练了七个作品,包括《拴娃娃》《打灯谜》等经典节目;黄族民学得很快,演出的效果很好,这才算是彻底征服了马志明,从此以后开始正式合作。

正式合作以后,马志明向团里申请,将黄族民的工作关系从制药厂调到曲艺团,解决了黄族民的后顾之忧,省得他两头兼顾不了。

不过,黄族民始终是业余身份,坊间少不了会有一些流言蜚语,说他不会说相声,只会溜须拍马攀附权贵等等;为此,马志明又公开宣称,收黄族民为徒弟,而且是他本人唯一承认的徒弟,为黄族民撑腰。

马志明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讲过一个小细节,特别能够说明他对黄族民的看重。他说有主办方邀请他去演出时,会有专车接送,经常是只接他一人,不接黄族民;有时候让黄族民到他家里等着,有时候让黄族民一个人坐车去。马志明觉得这样对黄族民不公平,所以在主办方接上他以后,他再指路,让司机开到黄族民家,接上他一起走。

这个小细节说明,晚年的马志明才真正活明白了,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顾及所有人的感受,这也是他在晚年逐渐得到认可的原因之一吧。

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艺术仅仅是一个方面,人格的魅力同样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