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

呆霸王薛蟠终于要娶亲了,场面非常热闹。

《红楼梦》里说,薛蟠四处相看,“今儿又说张家的好,明儿又说李家的,后儿又议论王家的”,最后尘埃落定选了夏家夏金桂,前后足足花了半年之久。

娶亲本是件大事,谨慎一点也情有可原。作为读者,看到这里我也为他舒了一口气,“终于选好了。”没想到,随着我继续往下读,到香菱与宝玉的对话时,我突然意识到事情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按照香菱的意思,薛蟠是在看上夏金桂后才萌生了娶亲的意愿。第79回,与夏金桂分别后,薛蟠一回到家就求薛姨妈去求亲。

既然有了心上人,而且按照薛呆子历来看上了眼就恨不能立刻下手的个性(对香菱是如此,对柳湘莲也是如此),怎么会顾左右而言他,先去看别人家的女儿,而且还一挑就是半年呢?事情想想就不对劲啊。

娶亲事件的真实过程

薛蟠娶亲的真实经过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话说当年薛蟠跟着当铺伙计出门贸易,途中他们顺路拜访了亲戚夏家。这门亲原是老亲,因为两家的孩子从小都一处厮混过,所以多年之后再见,夏家的女主人又哭又笑非常开心,还让女儿夏金桂出来相见。

这一见就多了许多事。因夏金桂长得漂亮,薛蟠“当时就一心看准了”,回到家就咕咕唧唧求着薛姨妈上门提亲。薛姨妈也觉得门当户对,但她当时还有更头疼的事亟待解决,所以只是口头上答应,并没有马上去办。

薛姨妈头痛的不是别的,而是比儿子亲事更急迫的薛宝钗的亲事。宝钗眼见20多了,说是大龄剩女也不为过,但她与贾宝玉的亲事八字还没一撇。这时候薛蟠突然说要娶妻,心里原本就膈应的薛姨妈只会更担心宝钗的亲事了。

全家人一合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为了宝钗的名声和未来,不能再等了,不能在贾宝玉这一棵树——还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树——上吊死。但是一旦公开说宝钗要找人家,贾府的人肯定会八卦,说些“因为贾宝玉看不上她所以不得已另找”等不好听的话。

于是薛家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借着为薛蟠娶亲的名,暗地里给宝钗选婿。其实关于这一动机,作者在第57回早有伏笔。

第57回,在去看望林黛玉的路上,薛宝钗遇到了同样前来的邢岫烟。得知自己未来的弟媳被迎春房里的妈妈丫头欺负,宝钗说:“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只怕你熬煎出病来。”

“先定妹妹的事”,这句话说的其实不只是宝琴的亲事,还有宝钗自己的。

但谁能想到,宝钗挑这个也不喜欢,挑那个又配不上,转眼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找到一个比贾宝玉更合适的。

于是她只好跟薛姨妈商量,还是宝玉好,可能她还说了狠话:“即使再迟两年,我也熬煎得住。”我们一直奇怪,为什么后来薛蟠明明已经结婚了,而薛姨妈一家还赖在贾家不走?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而薛家为了把戏做足,在替宝钗选婿这段时间,不断散布薛蟠择妻的烟雾弹,于是就出现了开头一会看上张家、李家,一会儿看上王家的混乱局面。

明明是个无所不知、机智聪明的大才女,却需要借助哥哥择妻的幌子掩人耳目,我们不得不问,宝钗为什么会在自己与宝玉的亲事上失去主动权呢?

这就要谈到一个比宝钗更厉害的角色——贾母。

贾母 PK 王夫人

在宝钗与宝玉的亲事上,最大的阻碍莫过于贾母,因为她一心想撮合的是黛玉和宝玉。

最知道利害关系的王熙凤曾公开支持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一番玩笑下来,搞得家里的下人都知道谁和谁是一对了。如果说金玉良缘的消息是薛姨妈故意散布的,那么木石姻缘无疑出自贾母,目的是打压薛宝钗。但亲戚之间又不好撕破脸面,所以双方只能打太极,你来我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元春——出场站队了。对于宝钗来说,元春的端午节赐礼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但这一强大外援同时也让自视清高的她“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这就好比甲乙两个能力相当的人比赛长跑,跑到中途还没分出胜负呢,被甲方教练贿赂的裁判突然宣布,“不用比了,我觉得是甲赢了。”

不止乙觉得不公平,连甲也觉得自己的能力被轻视了。但就在宝钗方觉得占尽先机的时候,黛玉的教练——贾母——出手了。

元春敢明面上支持宝钗,贾母扳扳手指就知道肯定是王夫人在背后捣的鬼。王夫人可以拉拢元春,贾母当然也可以。而且很明显,元春最后听了贾母的话,这从后来元春完全对金玉良缘置之不理的态度可以看出来。

所以在去清虚观打醮那天,贾母表现得非常开心,连王夫人都纳闷,为什么她好像完全没被元春赐礼事件影响到,“还是这么开心。”

到了清虚观,张道士铺垫了一大串,然后突然为贾宝玉提亲。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张道士是受了王夫人和薛姨妈指示,想撮合金玉良缘,甚至后面还给贾宝玉送上了一盘装着金、玉的法器,一切都做的太明显了。但我觉得真相可能刚刚相反。

其实出发前贾母之所以开心,不只是因为说服了元春,还因为她与凤姐、张道士一起,布了一个局。三个人一唱一和,目的就是通过张道士的提亲,引出自己对贾宝玉亲事的态度,更通过金玉法器告诉薛宝钗,“不只你有金,史湘云也有。”

但让贾母始料未及的是,二玉却因张道士提亲吵得不可开交,贾母一度急得跳脚,好心竟然办了坏事,好在最后凤姐出面促成了二玉的和解。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贾母如此在乎二玉,为什么不趁自己健在做成这件亲事呢?贾母看似是一家之祖,但她也有很多不得已,首先就是要兼顾王夫人的态度,所以二玉的亲事不能硬碰,只能智取。

宝钗的尴尬处境:下一个傅秋芳

在宝玉的亲事上,贾母与王夫人各站一边,虽然彼此都知道对方的立场,但明面上还要保持和睦友爱的样子。在书里,只要对方不主动出手,贾母一般不会怎么样,但王夫人似乎总耐不住性子,炒作金玉良缘是这样,拉拢元春也是这样。

对贾母来说,既然王夫人不接纳林黛玉,那么薛宝钗也别想得手。于是在清虚观,贾母联合张道士说出了那句贾宝玉“命里不该早娶”的话。

这话看似平常,实则非常有水平。因为既然不该早娶,很多人就会好奇,贾宝玉什么时候才能娶呢?

从前八十回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二玉的婚事上,连紫娟都等不下去了,但贾母似乎一点都不急。她其实不是不着急,而是必须等一个东西。

善良一点来说,就是等薛家趁早放弃贾宝玉、另寻他婿。但没想到,薛家如此固执不肯放手,贾母等来了自己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活活把宝钗熬成了大龄剩女。

当时的薛宝钗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知道,与袭人、香菱同庚的宝钗比林黛玉大四岁,而在第45回,黛玉与宝钗冰释前嫌的时候,书里提到此时黛玉已经15岁了。创作者为了提醒读者,还在此处写了一条批语:“记清!”接着贾政离家外任,而在第70回,袭人无意中透露,贾政已经离家三四年。

计算一番,70回后宝钗的年纪应该在23岁上下。在十四五岁就结婚生子的古代,宝钗无疑算大龄了。

宝钗熬成大龄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书里早有暗示,那就是同样被耽误的傅秋芳。

书里提到,因为傅秋芳有几分姿色,且聪明过人,家里人就想让她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如今把她耽误到二十三岁,尚未结婚,但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家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乍看之下,傅秋芳的遭遇与宝钗何其相似啊。作者提前预告了薛宝钗此后的尴尬经历,而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又通过薛蟠娶妻时一系列矛盾表现把真相透露出来。这样的事情,天才作家曹雪芹做得实在是太多了。

声明 :本文版权归公众号“Conge的日常”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