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周资讯第231期,晚点吃饭、患近视居然容易得糖尿病?赶快吃个苹果、喝口茶压压惊!

本周提要 吃饭有“时差”,人要变胖、血压高,血糖可能也会变高! 女性青春期近视,增加糖尿病风险,度数越深风险越高! 日常吃点类黄酮,降低糖尿病风险,主要来自苹果和茶!

1

吃饭有“时差”,

人要变胖、血压高,血糖可能也会变高!

睡眠节律对于心血管代谢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每天夜间睡眠的变异性与代谢综合征以及肥胖、血糖和血压升高有关。同样,除了睡眠之外,饮食模式的变异性也有可能与心血管代谢健康有关。最近发表在J Am Heart Assoc上的研究就分析了工作日和周末的进食时间差和热量比值与心血管代谢健康之间的关系。

图 1.1 研究发表于J Am Heart Assoc

这项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的研究纳入了1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33岁;99名女性接受了随访研究。参与者使用了自动化自我管理的24小时膳食评估工具完成了1周的食物记录,估计了参与者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每晚禁食的持续时间以及下午5点后和8点后摄入的热量百分比。研究定义了饮食时差,即工作日饮食和周末饮食之间的差异,分析了饮食时差与心血管代谢健康之间的关系。

饮食时差会让人更胖。横断面研究的结果发现,晚上8点后摄入的热量百分比的标准差每增加10%,相应的体重指数和腰围也有所增加;工作日和周末晚上8点后摄入的热量百分比的差异较大,同样与体重指数增加有关。

饮食时差会让人血压更高。晚上5点后摄入的热量百分比的标准差每增加 10%,收缩压和舒张压就会分别增加2.98 mmHg和2.37 mmHg。工作日和周末的晚上5点后摄入的热量百分比差异越大,也与收缩压升高有关

饮食时差会让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进食开始时间的差异每增加30分钟,HbA1c水平升高0.09% ;结束时间的差异每增加30分钟,HbA1c水平升高0.06% ;晚上5点后摄入的热量百分比的标准差每增加10%,HbA1c水平升高0.23%。

研究人员指出,良好的饮食节律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昼夜节律,其中食物摄入是昼夜节律的主要线索。较晚的进餐时间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失调,进而引发代谢功能障碍。这一研究表明,周末饮食和工作日饮食的差异较大时,血压更高、肥胖风险更高、血糖控制更差。不过,这一结果需要在基于人群的队列和干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由于人们的工作时间、睡眠模式并不相同,因此“一刀切”的饮食计划可能并不现实。人们逐渐将饮食节律对引入到个性化的饮食策略中,从而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生。

REF: Makarem N, Sears DD, St-Onge MP, et al. Variability in Daily Eating Patterns and Eating Jetlag Are Associated With Worsened Cardiometabolic Risk Profiles in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o Red for Women Strategically Focused Research Network. J Am Heart Assoc. 2021 Sep 6:e022024. doi: 10.1161/JAHA.121.022024.

2

女性青春期近视,

增加糖尿病风险,度数越深风险越高!

近视是最常见的眼部疾病,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人们就看不清楚。虽然近视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环境和遗传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其中一部分甚至由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最近发表在J Clin Endocrinol Metab上的一项研究就调查了青春期近视与青年期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2.1 研究发表于J Clin Endocrinol Metab

这项来自以色列的研究纳入了132万名16-19岁的青少年,其中女性有57.9万人,占43.6%。女性的近视患病率为28.1%,男性的近视患病率为23.4%。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4.0年,女性中共累计了8087922人·年的随访数据,共记录到1414例2型糖尿病;男性中共累计了10490979人·年的随访数据,共记录到2856例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分析了近视、性别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P<0.001) 。

结果发现,没有近视、轻度至中度和高度近视女性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6.6例/10万人·年、19.2例/10万人·年和25.1例/10万人·年。分析显示,与没有近视的女性相比,轻度至中度近视女性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了29%(HR 1.29,95% CI 1.14-1.45),高度近视女性的风险增加了63%(HR 1.63,95%CI 1.21-2.18)。女性每降低每降低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100度),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会增加 6.5%(P=0.003)。

图 2.2 女性近视未来的糖尿病风险更高

图 2.3 女性近视越严重,未来的糖尿病风险越高

不过,在男性中没有发现近视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没有近视、轻度至中度和高度近视人群的男性中,糖尿病发病率为27.7例/10万人·年、24.9例/10万人·年和31.6例/10万人·年。不过,与没有近视的男性相比,轻度至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男性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都没有增加(HR 0.96,95%CI 0.87-1.05;HR 1.15,95%CI 0.90-1.47) 。

这项研究显示,对于女性而言,青春期近视与未来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而且与近视的严重程度有关,支持了胰岛素抵抗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指出,西方饮食的血糖负荷较高,可能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会诱导巩膜组织生长和轴向伸长,从而推动近视的发生。这一机制可能可能是全世界青少年和年轻成人越来越胖、糖尿病越来越多、近视也越来越多的原因。

REF: Peled A, Raz I, Zucker I, et al. Myopia and Early Onset Type 2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 Sep 10:dgab669. doi: 10.1210/clinem/dgab669.

3

日常吃点类黄酮,

降低糖尿病风险,主要来自苹果和茶!

糖尿病的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每年能导致超过200万人死亡,为了减轻糖尿病负担,健康行为和饮食是关键。较高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往往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关,其中有一些水果的预防糖尿病的效果更好。这一现象可能与普遍存在于水果、蔬菜和其他植物性食品和饮料中的类黄酮有关。最近发表在J Nutr上的研究就评估了类黄酮摄入和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3.1 研究发表于J Nutr

这项来自澳大利斯埃迪斯科文大学的一项研究就使用了丹麦饮食、癌症和健康研究的数据,共纳入了54787名参与者,中位年龄为56岁,47.3%为男性。在23年的随访期间有6700人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研究评估了类黄酮摄入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身体脂肪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并试图找出可能从较高的类黄酮摄入量中获益的人群。

结果显示,总类黄酮摄入量最高的1/5人群的中位摄入量达到了1202 毫克/天,而摄入量最少的1/5人群的中位摄入量为174 毫克/天。与摄入量最少的1/5人群相比,摄入量最高的1/5人群的下半身脂肪较少,少了1.52kg(95%CI -1.74~-1.30 kg),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9%(HR 0.81,95%CI 0.75-0.87)。类黄酮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有57%(95%CI 42%-83%)是由体脂所介导。

图 3.2 总类黄酮摄入量越高,糖尿病风险越低

在类黄酮亚类中,黄酮醇、黄烷醇单体、黄烷醇寡聚体和花青素的中等至高摄入量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不过,性别、吸烟状况、体质指数 (BMI) 或体力活动水平对于这一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 (P for interaction > 0.05) 。不过,糖尿病风险较高的肥胖者可能从较高的黄酮类摄入量中获益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中人们类黄酮物质摄入的主要来源是苹果和茶。

研究人员指出,类黄酮及其代谢物通过抑制脂肪生成,调节胰岛素信号、分泌和炎症通路,影响了肥胖和2型糖尿病风险。对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类黄酮摄入量最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1%(RR 0.89,95%CI 0.82-0.96),其中黄酮醇、黄烷醇和花青素降低风险的效果最明显。

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明显,40-60岁体重增加≥4.5kg的中年人的糖尿病风险高达70%。类黄酮摄入量与较少的体脂和体重增幅有关,或可解释类黄酮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联系。而研究中也的确发现了在BMI≥30 kg/m2的 人群中,总类黄酮摄入量最高和最低1/5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差异最大。

REF: Bondonno NP, Dalgaard F, Murray K, et al. Higher Habitual Flavonoid Intak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Diabetes. J Nutr. 2021 Jul 27:nxab269. doi: 10.1093/jn/nxab269.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鲸鱼 责任编辑丨曹前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转载请联系:pengsanmei@yx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