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

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

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

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

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

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意见》强调,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要加强学风建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要健全长效机制,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

《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针对10个“不得”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学风教育和警示活动,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经验做法,同时对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单位,视情采取约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责令整改等方式予以严肃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治研究生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研究生毕业变得容易,学生不用为自己论文发愁

规定学位授予并不会将,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为唯一准则。有的学生为了在学术上发表论文,不惜铤而走险,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比如购买期刊版权。导致毕业生发表论文质量参差不齐,针对此现象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并不会作为学位授予唯一标准。

不管是导师学生,不应依赖于期刊,教育部门这项规定,让很多研究生看到希望再也不用死磕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问题不再和论文成为死循环

学校不应过度信赖期刊,说到论文质量,大家就会想到一定要去核心刊物上发表,针对此现象,教育部门表示杜绝以刊物评论文章,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一则好消息,学生在学术论文上面更应该关注学术性,而非是否能在哪个刊物上发表。

本来研究生毕业压力就很大,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左右,如今教育部门一系列措施,希望研究生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学术研究上,而非整日困在论文中,让学生能腾出时间好好研究学术。

学生需要把更多时间放在科研上,专心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毕业时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

分析:研究生读研期间,学生要做到这些:

自己的人生规划要和导师好好的进行交流,一切都可以变通,让导师知道自己的规划和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到自己。相信导师会尊重学生的科研并且支持学生的想法。积极主动的完成科研任务。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安排,做出合理的规划,主动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比如撰写论文,发表论文,出国留学等,要提前规划好并且尽早完成。

同时学生要给导师留出修改和完善论文的时间,这样才能赢得主动性,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要严格卡住时间点要以效率为优先的准则且兼顾质量,最好能整体去完成,慢慢提高,不仅要有长期规划,还要有近期可执行的方案提高科研的效率

读研期间对学生要求还是很严格,既要注重学习方法,也要注重思维方式,一定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比如专业知识要掌握牢固,读研中,英语需要好好学习,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学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每个学生考研时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适合,有些人并不适合考研,即便最后用心了也考不上研,希望大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要看到身边人考研,自己便考研,不要盲目跟风。来源 来源:央视豆豆老师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