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掀起了一阵“佛媛”热潮。佛媛(全称:佛系名媛),指常在经书和茶杯边上摆拍的人,把寺庙和素餐馆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假装礼佛抄心经,其实满脑子的生意经。佛媛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接广告,还有售卖服装和礼佛物品,利用私域流量卖货“结缘”。该乱象经多家媒体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9月23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出手,清理、封禁了多个该类型账号。此外,平台在搜索场景针对相关行为上线温馨提示,当用户搜索“佛媛”时,搜索结果页会提示“做真实的自己,才会被人长久喜爱。请对虚假人设、借机营销行为说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截网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以9月21日0时至9月24日14时为周期,通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发现,舆情高点出现于9月23日。9月21日,工人日报发文《拼装名媛“上新”?闹剧该结束了》。22日,@财经网发文:#如何看待佛媛现象#【#工人日报批佛媛#: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闹剧该结束了!】,引发众多新闻媒体和网民转发评论,舆情开始发酵。23日,@中国新闻网发文【#抖音处罚利用佛媛形象虚假营销账号48个#】,【#小红书清理佛媛违规笔记70篇#】#小红书封禁佛媛账号3个#,凤凰网发文【#央视网批佛媛#:真是欲壑难填!】,舆情正式进入高点,实时信息量近1.5万条。截至9月24日14时,相关舆情信息已形成#如何看待佛媛现象#、#工人日报批佛媛#、#抖音处罚利用佛媛形象虚假营销账号48个#、#小红书清理佛媛违规笔记70篇#、#央视网批佛媛#等多个微话题。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截至2021年9月24日14时,相关舆情信息量共计20303篇,微博12799篇,客户端4791篇,网站899篇,视频793篇,微信754篇,互动论坛260篇,数字报7篇。在该舆情信息来源中,微博和客户端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总量占比达到86.64%。

二、媒体观点

针对近期“如何看待佛媛现象”一事,不少媒体也发表了相关评论。

工人日报发文指出,佛门清净,忽然混进去一群看似与世无争、实则物欲横流的名媛,实在是罪过。看着底下的各种购物链接:卖化妆品的、卖衣服的、卖保健品的、餐厅推荐的,笔者不由地想到《西游记》里各色妖孽,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佛媛”们在镜头里,意欲将自己打造成超凡脱俗的下凡仙子,但不能忘了人间富贵花的人设,有佛堂也要有名牌,没佛心有流量就行了。虚荣心得到满足、流量变现更方便,搞不准还能找到富二代,管它是不是亵渎神灵的呢?反正信佛是假的,名牌也是假的啊,只有骗流量、挣快钱的想法是没有变的。“佛媛”的闹剧该结束了,更希望“名媛”这个词以后能回归其美好的本意。

南方日报发文表示,“佛媛”,顾名思义就是打着信佛名义的名媛网红。见识过“拼团名媛”的炒作戏码,就不难理解“佛媛”包含的讽刺意味。她们跑去寺庙“打卡”,一边摆出礼佛、吃斋、焚香的造型,“句句文案不离佛语”,一边却时不时打“擦边球”,穿着不雅、搔首弄姿,明眼人一看便知,其非但毫无虔诚信仰之心,更实难逃顶着禅意光环欺世盗名之嫌。这样的行为,不但扰乱佛门清净之地,更“山呼海啸般涌入社交媒体”,污染社会风气和佛教文化,借助网络传播形成极坏的影响。如此歪风,岂能纵容?

三、网民观点

对“如何看待佛媛现象”话题网民观点进行汇总后发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对礼佛时举止出格的佛媛们表示不满,占比52.63%,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一场倾盆雨:道德沦丧,全无廉耻。

@离开卡戴珊:三观跑偏,野媛横流。

@大碗豆花儿:假礼佛,真丢人现眼!

二是认为佛媛们此举是对佛祖的不尊敬,占比22.81%,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茜娜娜:真是侮辱佛了。

@心已远Aries:亵渎神明,善哉!

三是表示相关平台难辞其咎,占比12.28%,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微笑其实并不难:审核是怎么通过的呢?

@独白小人儿:平台为什么不下架?

四是表示网红行业乱象频出令人担忧,占比7.02%,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库尔迅茨:乌烟瘴气的牛鬼蛇神,替后代堪忧。

@述说一件事儿: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理论在退步

五是表示对“佛媛”并不了解,占比5.26%,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呼小卷:第一次知道“佛媛”这个词。

@say茄子ya:不懂就问,佛媛是什么。。。

四、舆情点评

近日,网红借佛门营销炒作,打造“佛媛”人设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数网民对那些为了卖货,大肆借佛营销,丧失底线也在所不惜的佛媛们进行了谴责,并表示相关平台也难辞其咎,建议加强整治。

整治佛媛乱象,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整治虚假营销,阻止她们输出为了挣钱而弄虚作假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若将礼佛作为爱好,单纯地分享在社交平台或许无可厚非。但如若打着礼佛的幌子为名媛身份“镀金”,再借此吸粉变现就实属不该了。对此,平台首先要严查严打、见到露头就打,不给其炒作和流量变现的机会;对公众而言,则要擦亮眼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对于广大网红而言,吸引用户眼球或许是获利的不二法门,但立人设不应挑战公序良俗的社会底线,商业化行为也应当有其道德底线。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做有品质的内容,才会被人长久喜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

责编: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