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房企来说,今年是尤为艰难的一年。

随着成都二轮土拍的收官,与第一轮过分火爆相比,这一轮从预期到现实来看,“降温”已成定局。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第二轮集中土拍前夜,成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突然发布公告,宣告17宗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现因故终止出让。据坊间传闻中止原因是这17宗地块没有房企报名。

在新的土拍规则下——“杜绝杠杆、竞品质、现房”的玩法,让很多房企选择放弃此次大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二批次土拍整体降温

国企、央企实地揽地

“不拿地会死,拿地也不一定活”。

三道红线以来,房企们融不到钱,而商票、地产基金等进一步收紧,大家甚至开始不敢融钱,万一一时还不上,可能毫无回旋余地,资金断裂。

随着各房企的接连暴雷,大家都清楚的知道,再不重视利润,只有死路一条。拿不到地,无非是规模上不去,拿地亏损,可能直接是倒闭!

于是最终参加拍卖的45家房企中,包括30家央企、国企,以及15家民企。在严格的竞拍准入条件和被锁死的未来售价等多重限制下,实力背景才是拿地的底气。

首拍日上午,原计划有10块地挂牌出让,但金牛区营门口街道地块终止出让,其余9块地全部以底价成交,竞得土地的几乎全部为央企和地方国企。这似乎给成都二批次土地出让奠定了“降温”的基调。

而就整个为期三天的土拍情况来看,房企叫价过程谨慎有加,以底价成交为主。

一方面,从拿地企业来看,龙湖、绿城、中铁建、成都城投等,均是深耕成都多年的、兼顾实力与口碑的房企。有趣的是在二批次参拍房企数量锐减背景下,也有包括江苏华建和喀什海天在内的不少“新面孔”横空出世,可见在外来房企眼中,成都未来房地产市场依旧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具体到各区域的土地成交情况来看,城南天府新区、高新、双流仍是普遍关注的热点区域,而周边新都、温江等二圈层的吸引力则相对减弱。新都、温江多宗地块流拍。

猝不及防,成都市场已经很久没见过如此“佛系”的土拍。

成都抢地成“陪跑”

大批房企经营问题尖锐

当我们在感慨成都土拍凉凉的时候,一大批陪跑的房企更平添一抹凄凉。

在成都二批次集中拍地上,金地集团参与了多宗地块的争夺,结果不敌首开、中铁建等房企,遗憾败北。

作为杀回全国销售十强的头部房企,金地集团在成都的战略拿地上,一再陪跑,公开渠道拿不到地,还如何拓土?着实让人着急。

而在资本市场上,金地集团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据金地集团公告披露,大家人寿近期大额减持公司股份,从半年报披露时持股约20.43%减少到约18.09%,而且这种大额减持也是主要自9月以来发生的。

在9月3日至9日,大家人寿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减持金地集团45,049,216股,约占0.99%;9月14日,大家人寿通过大宗交易减持60,540,000股,约占1.34%。 大额减持或传递出一种未来“不看好”的信号。

9月4日,金地集团公告今年8月取得签约面积约8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16.75%;签约金额约190.3亿元,同比下降约12.21%。这说明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已深度影响到头部房企销售额。

无独有偶,报名了4宗地块的正荣,也铩羽而归。而相对土拍的失利,正荣在经营上的难题显得更加棘手。

作为闽系房企,1998年在福州成立的正荣集团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最主要阵地,2018年开始向珠三角、西部成渝地区进行全国化扩张。

由于聚焦一二线城市, 成都成为正荣地产西进的重要目标。

2019年5月,首次在成都独立拿地。2019年11月,2020年6月,2020年12月,正荣分别在成都土地市场有所斩获。

不过,正荣地产虽然有深耕意愿,成绩却相当一般。比如在成都首次独立拿地,距成都正荣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间隔了约一年多。

此外,上半年,正荣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约72.4%,相比上年末下降约4.2个百分点,踩中一道线,属于黄档房企。

考虑到正荣还存在明股实债的嫌疑,真实负债可能还要更高。这样的财务结构,以及依旧踩线的局面,对未来发展前景,多少会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目前来看正荣在一二线城市的投拓力度还有加强的趋势。那么,在一二线城市调控升级、利润压缩的背景下,正荣要改善盈利指标,无疑会更加困难。

同样发轫于福州,闽系房企金辉在陪跑的众多企业中,显得尤为焦虑。

日前,金辉控股发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作为金辉上市以来交出的第一份中期成绩单,这份半年报,至少从多个核心数据上来看,还是不错的。

比如,截至2021年6月30日,金辉三道红线指标继续全部达标;平均债务成本有所下降,从2020 年的约7.47%降低到2021年上半年的约6.95%。

不过,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2020年4月30日,金辉控股依然踩中“三道红线”,归属“红档”房企。但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回归“绿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一些数据还是很值得推敲。

事实上,截至今年6月末,金辉的有息负债总额约为543.97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约1.2%。考虑到其上半年营收只有约161亿元,净利润刚过20亿,这个债务规模其实也不算小了。

除了这些核心数据之外,笼罩在金辉头上的还有几道浓厚阴影。

比如,高达约97.9%的土储位于二三线城市,未来的增长潜力直接受到调控考验;再比如,非控股权益超四成,收益却只有约9%,被指明股实债保“绿”。此外,随着规模扩大,近几年的金辉质量投诉多地“开花”。

据某媒体不完全统计,金辉在重庆、成都、西安、长沙、杭州等多地,都出现了项目被投诉和维权的现象。涉及理由包括精准房质量、延迟交付、漏水、虚假宣传、物业服务等。甚至还因无预售许可证擅自售房和讨薪等问题被罚。

这些问题集中出现在金辉朝着千亿目标狂奔的进程中,或是追求规模带来的代价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企业的口碑蒙上阴影。

此外,在外界眼中,金辉虽然已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其家族企业的色彩依然较浓。随着规模扩大,家族管理能否支撑企业的健康发展,也颇受外界关注。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以金辉等为代表的房企现状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竞争弱势的一个缩影。

随着政策的逐步收紧,带给众多开发商的考验不仅仅是 操盘能力,还有房企的产品质量以及财务稳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