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过去有一份帝王将相名气榜单,诸葛亮必然会是人气最高的几个,从战绩上来看,其实诸葛亮并没有打下太多的胜仗,甚至有着不少以失败作为结尾,然而正是他的精神,也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鲁迅曾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诸葛亮的确是一名全能型的人才,从治国到军事再到科技,堪称完美,然而他决策上却也有最大的失败,启用了4个错误的人,间接导致了蜀汉的覆灭,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个:马谡

马谡丢失街亭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尽管刘备在生前,就已经交待:“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诸葛亮对其依然相当宽容,等到第一次北伐,马谡随后被破格提拔为先锋,统领大军前行。

实际上,第一次北伐,也正好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导致曹魏“朝野恐惧”,然而在关键时刻马谡却刚愎自用,不尊重诸葛亮之前的部署,将兵马驻屯于孤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虽然这一次失败,和街亭蜀军人数不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是作为主帅,马谡的过失却也是难辞其咎的,他因此被斩首,而到了后来,诸葛亮也因此自责:“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第二个:杨仪

杨仪最初在关羽地下任职,之后从荆州来到了成都,擢为尚书,从225年开始,丞相诸葛亮随后任用他为参军,执行相府事宜,从此开始逐渐掌握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被诸葛亮信任的杨仪,其实却也是一个火药桶,早年恃才傲物的他,就因为和尚书令刘巴不和,因此才被迁徙到弘农太守的位置,而在诸葛亮军帐前,杨仪和魏延的关系更是势同水火,诸葛亮经常因此感到担忧不平:“亮深惜杨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而到了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便开始以丞相接班人自居,他先是以造反的名义,追杀死和自己不和的大将魏延,等回到朝中,又和蒋琬等人产生矛盾,最终受到了刘禅的废黜,流放到了汉嘉郡,杨仪此时的作为,对于已经人才凋零的蜀汉,显然是更大的冲击。

第三个:董厥

董厥早期担任诸葛亮开府治事,因为精明能干,后来迁升为相府主簿,被诸葛亮夸赞为“良士”,等到了261年,董厥升迁为辅国大将军,每当姜维率军北伐,董厥则在朝中主持大事,然而他却并没有很好履行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嘱托,而是放任刘禅宠幸黄皓等人,荒废朝政,“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进而为蜀国凋零灭亡埋下了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个:诸葛瞻

作为丞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英勇无比,在魏国来袭时英勇战死,无愧于名门之后。然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瞻的评价却是:“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到了263年,邓艾袭击阴平,此时挡在成都前的蜀军,只有诸葛瞻在涪县的部队,然而诸葛瞻面对邓艾军队,却并不听从劝阻,占据险要地势,白白错过了良机,导致邓艾长驱直入,一直到达锦竹。

当魏军时期正盛的时候,其实此时的蜀军早已经不堪一击,在锦竹诸葛瑾战死之后,刘禅率众投降,从此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因此而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史学家考证,《三国志》作者陈寿,曾经就在诸葛瞻的麾下担任过职务,正是他将亲身所见进行描述,这才有了诸葛瞻的“无能匡矫”,认为他必须负起蜀汉灭亡的部分责任。

从如今来看,诸葛亮的这4个决定的确是有失水准,让人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