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远在首都千里之外的一个地方。在浙江省宁波市霞浦镇霞南村的一个山岗上,一位老农看着他眼前儿子的坟墓沉默了许久。

片刻,他转过身去,对站在后面的村委会干部们叹了叹气,表情凝重地说道:“可以开始挖了。”于是,周围的村民们开始对这座坟墓进行挖掘,然而等到最后挖坟墓后,却发现里面空空荡荡的,除了一个被打包精致的油布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亲和干部都感到十分的诧异,老农缓缓走上前去,一点一点地打开这个布包。《共产党宣言》五个大字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原来这是《宣言》译本,油布包里面还有中共二大的党章以及其他我党早期活动的重要文件,都被十分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是因为油布包的防水性和密闭性都极好,即使已经在地下被埋藏了几十年,但是这些书籍文件被打开的时候依然字迹清晰。

(衣冠冢)

当场的村委会的干部们看到这些文件后丝毫不敢耽搁,马上就回去向上级组织汇报这件事情。正是这些装在油布包里面的的书籍文件,竟然在层层汇报下传到了北京,惊动了党中央。当时立刻成立特别调查小组,一是来看望这位老农,二是要调查这些文件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老农隐藏的另一个身份

那么这位老农究竟是什么身份?怎么会知道我党早期活动是重要文件?他的儿子又是谁?跟这些珍贵的资料和书籍有什么联系?这位老人又为何以儿子的名义修座衣冠冢来埋藏这些文件?一系列困惑也围绕着当场的乡亲和干部们。

原来,这位年至耄耋的老农名叫张爵谦,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农民。他建的这座衣冠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儿子的工作安全。那么他的儿子是谁?张人亚,时任上海党中央内交科长、第一届中央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委员。

张人亚出生在农村家庭,虽然他的父亲张爵谦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是深深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走出山区,摆脱贫困的命运。即使自己做农活存不了几个钱,但还是变卖家当来供孩子们上学。

张人亚自小聪明好学,学习勤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学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当时传播的新文化思想。结合自己看到的社会实际,被封建地主剥削压迫的穷苦人民和被帝国主义侵略者铁骑下蹂躏的中国,一颗想要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革命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埋下了。

二、儿子的革命道路

当时在上海求学的张人亚,见证着时代的巨大变迁,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张人亚在与身边的革命志士的通信谈话中,接触到了我党一些革命思想。

在经过革命思想洗礼后,张人亚更加坚定了自己救国的信念,1921年,先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吸收成为团员。同年11月,张人亚迅速被我党邀请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成为党员之后,革命便是张人亚的生活主旋律。 在1922年的时候,面对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张人亚组织全市金银业工人举行罢工活动。自己与银楼公所进行了一整天谈判,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张人亚杰出的完成了党交给他的工作,党组织为他安排了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张人亚被历史的河流中被永久的铭记。

党组织派遣张人亚去了闸北的一家商务印书馆担任馆长。随着自己表现突出,又被任命为苏区的出版局和印刷局局长。1927年,在北伐军光复上海后,我党决定要组织报社,建立党内的文化阵地,以此来起宣传之用。所以有着丰富的印书工作经验的张人亚,就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共江浙区的宣传负责人。

张仁亚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一手创办了人民日报。经过短期内的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上海的主要报刊之一,在国外也名声赫赫。报刊的创立,也为日后的上海工人大罢工运动,以及北伐起义浪潮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宣传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党章的转移

但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我党几万名工作者被捕壮烈牺牲,无数革命群众被杀害。党的工作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党组织立刻让我党人士隐藏身份,转入地下工作。

此时的张人亚却陷入了难题,因为根据我党的建设规划,在上海设立了许多办公部门。但是涉及到撤离,这些部门的文件都堆积给了张人亚来处理,而且数量众多。张人亚自己躲藏。但是这些文件尤其是重要的文件却不能一一带走。如果全部烧毁,对党的发展工作也是极其不利的。

因为这其中还有《共产党宣言》和二大的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文件。所以这些文件必须要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等后面稳定的时候拿出来再来进行党的建设。藏在哪里就成了难题,张人亚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将重要的文件带回老家,委托给父亲张爵谦来保管。

于是在1927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张人亚带着一包东西,悄悄地回到了宁波老家。老父亲见到自己思念已久的儿子,眼里饱含着激动的泪水。还没有和父亲寒暄几句,张人亚便把怀里的东西递给父亲。并且表情凝重地说道:“阿爹,这个你一定要保护好,这个比我的生命还要重要,只能等共产党来了才能交出去。”

(张人亚故居)

张爵谦用干枯的手摸了摸,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道:“老二,你放心,我一定会替你保管好的。”张爵谦虽然不知道包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但是他明白,这个东西十分重要,弄不好会引来灾祸。张人亚眼里噙满了泪水,看着满脸沧桑的父亲,哽咽着说道:“孩儿不孝,让爹受苦受累了。”

四、党章的守护

父子俩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然就成了永远。张爵谦在儿子回去后,想着怎么把这些东西保护好,不被国民党发现。于是他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衣冠冢,把油纸包放进去。对外宣称儿子在“四一二”中牺牲了,因为当时在那场屠杀中死去的人有很多,遂没有引起乡亲们的怀疑。他还在墓碑上写下“泉张公墓”,以此来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想到,这一候等就是三十年。除了等待党组织的到来,其实更多的是要等着儿子回来,但是1949年全国解放,儿子还没有回来与自己相聚。1950年,时已80岁的张爵谦在上海报刊上登起了寻找儿子的启事,但是石沉大海,了无音信。

后来,年近八旬的老张,便召集了乡亲,将衣冠冢打开,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些书报组织被送到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以及中共纪念馆中珍藏

这其中21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4件被列为二级文物,9件被列为三级文物,其中的二大决议案颇为珍贵,珍贵程度根本无法评价,此外还有1921年7月被迫停刊的《共产党》月刊,当年一共出版了6期,而书籍里就有完整的六期。

(对张人亚的追悼)

五、英雄的父子

那么张人亚去哪里了?在与父亲分别后,他奉命前往安徽开展革命工作,负责中央筹集活动资金的工作。但是由于长期在艰苦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加之高度紧张的工作,张人亚最后积劳成疾。1932年,病逝于福建长汀检查的途中,时年三十四岁。

总结

张人亚父子为守护党章和党的重要文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写进党章历史中,后人尊称他们为“党章守护者”。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让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恩先烈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