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如果培训机构的宣传中包含“培优”“保过”“必中”等内容,或者对升学、通过考试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做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等内容,都将被严惩。

从现在起到2021年年底,安徽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将联合开展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整治,平台和公共场所都不得再宣传培训机构,解决当前校外培训广告中夸大事实、制造焦虑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此次专项整治行动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开展教育培训的各级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根据要求,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广告管理,确保各场所和平台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设置未经审批的户外店招广告牌,不允许一店多匾、店招广告牌与审批备案和实际培训业务不一致的广告行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

此次集中整治的重点在于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如发布含有“培优”“保过”“必中”等内容,对升学、通过考试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做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等内容,以及教师资质、执教履历、机构实力、用户评价等实施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等广告;

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培训授课内容的广告;

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的广告;

含有学生考试排名、提分、升学率、获取奖学金、录取学校等情况,或者张贴高分、被名校录取学生照片等内容的广告。

9月23日,记者从安徽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摸底排查工作,对辖区内以中小学生为培训对象的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摸底排查,包括“有证有照”“有证无照”“无证有照”“无证无照”等校外培训机构。

据了解,此次摸底排查工作,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切实做好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落实“双减”政策。

摸底排查工作将通过社区走访调研、培训机构填报等多种途径开展,进行拉网式、全覆盖的摸底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点。

其中,“有证有照”和“有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无证有照”校外培训机构由民政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

按照要求,安徽各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教育、宣传、网信、公安、民政、人社、住建、城管、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摸底排查组。按照分工要求,各负责部门分别制定摸底排查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责任人,完善相应工作举措,分工协作,确保如期、高效完成摸底排查工作。

教育部:
加大对这些行为查处力度!

9月23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中小学落实“双减”工作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有关情况。

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23日强调:“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重当前和长远相统一,往深里做、往宽里做、往严里做、往远里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下一步,一是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经出台的配套文件基础上,加快预收费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订进度。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同时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络协调,统筹运用好各种方式方法,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跟踪各地进展,压实地方责任,适时开展“双减”大督查,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省份加强针对性指导帮扶,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地方和人员严肃问责。

三是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梳理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典型经验推广制度,遴选推广一批、印发宣传一批、网站公布一批、主流媒体报道一批、深度剖析一批、打造“双减”精品一批,持续深入宣传引导,营造“双减”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