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纪录片《岳麓书院》已经可以芒果TV观看第二集。这部纪录片正在湖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对于首期的节目,我已经做了点评文章,认为讲故事的内容比较多,讲理论的内容失之于浅。感兴趣的读者亲人,可以加关注找取该文阅读。对于第二期的内容,我只能说,让人哭笑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第二期开局的那些内容,尤其是岳麓书院如何损毁于战火当中,如何在元代、明代历次重新修建,如何一点一点地找回自己的田产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介绍,对了解岳麓书院的历史,有所帮助。但是,这个纪录片的最大问题就是,讲故事,讲材料的时候,总是可以较为丰富,一旦进入学术内容,就捉襟见肘了。这不,第二期讲到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的时候,又出了大笑话。

《岳麓书院》第二期的节目当中,讲完了王阳明的学说之后,说这个学说在王阳明的弟子当中产生了弊端,然后乌七八糟说了一大堆。配合这一大堆出现的,则是三位儒生,竟然打坐,蒙上自己的双眼,然后神神叨叨地倒地不起了。看完了这个画面,老编只能说,《岳麓书院》的编导们,是不是以为王阳明学说就是纯粹的打坐烧香与磕头呢?这简直就是对王阳明学说、乃至于整个儒家学术的曲解嘛。这样的内容播出之后,是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的。我们的儒家学术刚刚来了一些好的氛围,一下子就被这么“妖魔化”了吗?

拍摄出这样的打坐、蒙眼睛、倒地不起的画面,应该是《岳麓书院》的编导们不懂王阳明的学说。其实,老王的学说并不难,略微读书,就能懂。且心性之学,也并非老王自己创立的,这种儒学上的思考,从宋代的很多读书人那里就已经有了。宋代理学、明代理学和稍后的清代理学,有着相通的地方。我简单写几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近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宋代(包括元代)是一个阶段,明代是另一个阶段。概括地说,宋代的规模较广,而明代则较深。所谓宋代的规模较广者,是指它同时包罗了“尊德性”和“道问学”两个方面,比较上不堕于一边。所谓明代所入较深,则指其在心性之学上有突出的贡献,把“尊德性”领域内的各种境界开拓到了尽头。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精髓,就在这个“尊德性”上。但是,并不是说,“尊德性”就是王阳明独创的、独有的。而是说,这种思考,从宋代理学那里就已经有了,只是未能成为主流、大流,只是其中的一个儒学脉络。而“尊德性”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内容,真的不是湖南卫视《岳麓书院》当中的那种打坐啊、蒙眼睛啊和倒地不起啊之类的。

用我们现代大学里边经常讲的东西去分析,其实就是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之间的互相较劲儿罢了。无论是“尊德性”,还是“道问学”,都不能一边倒,更不能将另一边妖魔化了。甚至于可以说,这两个方向一直存在于明代儒学研究内容体系当中。

其实,若是从思想史的综合观点看,清学正是在“尊德性”和“道问学”两派争执不决的情形下,儒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义理的是非取决于经典。但是这一发展的结果,不仅儒家的智识主义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因而从伏流变成了主流,并且传统的朱陆之争也随之而起了一种根本的变化。更要加一句题外话,清代儒学当中的考据之学,又并非清代才有,实际上,宋代便已经成为一种伏流。

宋代以来的儒学,其实就是在“尊德性”和“道问学”当中逐渐发展的。像湖南卫视《岳麓书院》这种,把“尊德性”用打坐、蒙眼睛、倒地不起来进行拍摄的,实际上是根本没有读懂中国儒学的真正内容。

这些年,我们刚刚向儒学当中找精华,复兴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突然一棒子,打出这么一个“打坐”来,真的让致力于学术复兴的工作者们十分尴尬啊。大家辛辛苦苦地解读出来的宋代理学、明代理学、清代理学,一下子,就让几个画面给毁掉了啊。这类画面,播出来倒是简单,可儒学工作者们重新辟谣,就难上加难了。真的不能这么搞啊。(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