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南民族大学2021级毕业生 宋禹莹

上下求索,从不停歇,单枪匹马活跃在课堂、舞台和赛场上,她满怀期待,欣然而来。在武大校园交换学习,在天乐合唱团钢琴组玩转激扬旋律,掌握英、日、法三门外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一路奔跑,她就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宋禹莹,现以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攻读学硕。

大学四年里,宋禹莹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斩获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在竞赛中,她征战大广赛,获得国奖一次、省奖两次,获得过华中地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毕业之际,她还得到了去湖南广电集团实习的机会。

咬定青山 书海泛舟

与很多人进入大学时略有散漫的状态不同,宋禹莹不喜欢空闲的感觉,她早早定下了保研的目标,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大二上学期时,宋禹莹选完了所有的公选课,强迫自己适应早上6点出门,晚上8点钟回宿舍的节奏。因为喜欢钢琴和古典音乐,她就把合唱团一周四次的排练当做了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忙,却有序。课上,宋禹莹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所学知识,做一个“积极分子”,让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尽情碰撞。课下,宋禹莹会制定计划来提醒自己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计划灵活,保证可行性。即使是大三因为疫情宅在家里的日子里,宋禹莹也没有松懈下来,她参加了很多看似与专业不相干的比赛,甚至还写了歌、拍了纪录片。

学习之余,宋禹莹喜欢读《道德情操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在享受头脑风暴的同时,也为论文写作等专业学习寻找灵感。在开始采访之前,宋禹莹还一直在图书馆里看书,“对于我们这一类的专业来说,没有专业书与非专业书之分,各方面的书都要涉猎”,她如是说。

移步换景 亦学亦行

大二的时候,宋禹莹偶然间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有关跨文化传播的书,从此对这个领域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宋禹莹接触到了武汉大学单波老师的作品,更是萌生了去武大和单教授当面交流的想法。

虽然去武大交换学习可能会影响保研,宋禹莹还是提交了申请,并在2019年9月如愿去到了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学习。行走在风景如画的武大校园里,宋禹莹发现了学术之美。一门名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通识课,让宋禹莹在对《庄子》《文心雕龙》《理想国》等基础性中外名著深入学习的同时,更加了解了学术思维的重要性,“学术并不是高深枯燥的,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学术的标准去考量”,这是武大之行带给宋禹莹最深的感受。

书籍课程是学术的原料库,各类竞赛是学术的演练场。大学四年里,宋禹莹打磨设计方案,三战大广赛场,苦练英语口语,纵横大英舞台。在大一时,面对答辩和演讲,宋禹莹不免感到紧张,为了自我突破,她会在上台前打开录音软件,录下自己比赛时的声音,留着赛后分析。现在的她,面对不同的听众,多了一份久经赛事的从容。宋禹莹坦言,太在乎结果,就无法享受过程,慢慢地,她抛弃了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工具理性的思想,而是尽力准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时,竞赛反而给了她丰厚的回报,让宋禹莹在保研路上更进一步。

中传之约 素履以往

为了保研,每天天未亮的时候,宋禹莹就已经走在了去往图书馆的路上,夜深人静之时,她不会沉迷于手机,而是早早睡觉,为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日久天长,她抚过晨风微微,看过满天星斗。保研是场长达三年的持久战,但宋禹莹并不觉得走得艰难,在她看来,三年是长路,也是资本。初进校园时,宋禹莹的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她一直相信自己,也相信三年时间可以创造的可能性。最终,她在激烈的保研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学四年,许多老师给予宋禹莹帮助和启发,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在大二的《中外广告史》这门课上结识的黄迎新老师,他也是宋禹莹毕业论文的导师。《中外广告史》这门课需要在期末交一篇论文,“我不认为自己是逻辑能力很强的人,之前也没接受过论文写作的训练,所以总觉得自己不得要领。当我看过老师的点评之后,我意识到论文写作的实质是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在研究材料中找到一个值得论述的内容,这种说服力也正是评价一篇论文的标准之一。这也是学术写作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要求使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内心所想表述清楚,从而促进观点的交流。”

当宋禹莹向黄迎新老师请教如何提高思考与写作能力时,老师告诉她四个字:多看、多写。

大二之后,宋禹莹时常与黄迎新老师交流,一起探讨论文选题的价值。一旦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内容,宋禹莹就会写一些文字出来,拿给老师看。黄迎新老师每次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经过几次练习后,我的的确确感到自己看问题的思路和以前不同了,也渐渐能够把握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宋禹莹多次提到,就像卢梭所说的,教育并非灌输知识,而是把灯点亮。而她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因为一直渴望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宋禹莹把读研方向定为了新闻学,并向中国传媒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发去了申请。不巧的是,两所学校的夏令营时间冲突,必须做出取舍。经过深思熟虑,宋禹莹决定朝着向往的学术殿堂——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冲击。

大量知识积累、面试经验的储备和考前对三年来热点话题的准备让宋禹莹较为顺利地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复试,三年的奋斗,终于有了回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的现在”,回首三年来的选择和付出,宋禹莹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宋禹莹继续维持着读书的习惯,并努力让自己的英语和法语更上一层楼。她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期待可以与书本里的名师面对面交流,也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读到博士,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

又是一年初秋,又是一回远行,宋禹莹将踏进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开启新的旅程。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相信宋禹莹会在另一方天地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资料来源 | 中南民族大学

责编 | 最最

出品 | 长江日报传播研究院

投稿 | changjiangchu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