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一等功臣蒋诚

1988年,重庆市西北部合川县,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由他负责修撰《合川县志》。这是一项荣誉任务,它意义重大,需要史料准确详实,王爵英很重视,因为地方志可“补史之阙,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蒋诚,一位战功赫赫的志愿军一等功臣,正是这次修撰地方志过程中被发现,在这之前埋首乡野多年,因上级有关部门工作失误致使他苦干了33年临时工。王爵英在整理合川县档案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一份无人认领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喜报》是1953年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发出,全文:“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按理,《喜报》应该及时送到荣誉获得者或者他的亲人手上,为何这份《喜报》在县里档案馆里沉寂了36年?

王爵英很细心,他发现《喜报》背面有写了一行字: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上甘岭战役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合川县竟然涌现出这样的大英雄,王爵英无比激动,可这位大英雄还在世吗?如果在世,现在又在哪里?

蒋诚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从《喜报》投送地址来看,原本准备送到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地址没错,确实是合川县,但合川县有两个仅一字之差的乡,兴隆乡和隆兴乡。恰恰是这一个字,让这位老英雄沉寂了30多年。

也许上天不愿让这位志愿军一等功臣默默无闻走完一生,他遇到了王爵英。会不会是当年上级单位填写投送地址时写错了?王爵英越想越激动,如果这位老英雄还在世,那对合川来说将是一个大新闻,更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在强烈的责任感驱动下,王爵英开始了寻找老兵蒋诚的行动。王爵英首先想到了一个人,他的一个学生,蒋启鹏。蒋启鹏是一名老师,两人曾一起共事过。更重要的是,蒋启鹏就是隆兴乡人,他会不会认识这位老英雄?

王爵英立即找到蒋启鹏,两人一番努力,很快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出现了:蒋诚就是蒋启鹏的哥哥,他不久前从合川县隆兴乡蚕桑站退休,身份是一位临时工。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一位参加上甘岭战役立下一等功的英雄,为何会有是这样的结果?一切要从蒋诚出生说起。

蒋诚,原名蒋启高,1928年12月出生于四川合川区(今属重庆市)隆兴镇广福村一个贫寒家庭。从童年到少年时代,蒋诚的记忆中只有三个关键词:贫困、社会动荡和战火纷飞。参军前,蒋诚全家仅有土地两亩、房子两间、耕牛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英雄蒋诚

而这一点家产,需要养活父母、兄嫂、弟弟、侄子等人,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从年少懂事开始,蒋诚就努力干活,他渴望能改变这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很快他有了一个机会。1949年12月,在解放军解放成都的炮声中,蒋诚参加了解放军,这年他21岁。

参军不久,他就将原名“蒋启高”改为“蒋诚”。至于原因,蒋诚一直没有说,但他弟弟蒋启鹏说:“哥哥改名的话,我猜测应该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意思。”

入伍后,蒋诚成为解放军第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的一名战士。尽管蒋诚只参加了解放大西南剩余战斗,可他参军后全身心投入训练,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机枪手。很快,蒋诚将迎来军旅生涯最为残酷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根据党中央安排,志愿军采取分批轮战的方式入朝作战。1951年1月,蒋诚所在的解放军第11军31师被编为志愿军第12军序列。

就在入朝前夕,蒋诚被火线提拔为副班长,这是组织上对他的信任,蒋诚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等权威史料记载,志愿军第12军自1951年4月入朝,至11月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等大小战斗400多次,取得了很多战斗的辉煌胜利。

上甘岭战役

经历了400多次战斗的洗礼,蒋诚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重机枪手。1952年10月14日,美军发动了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目标的“金化攻势”,企图攻下上甘岭。

上甘岭位于朝鲜金化以北3公里,它的西北方向的五圣山是朝鲜中部门户和战略要地,这里对志愿军的正面防线至关重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在惨烈的战斗中,537.7高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

537.7高地当时是两个南北相对的驼峰形状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为了夺取北山的志愿军阵地,短短几天时间里美军向这个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高地上,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致使地表防御工事全部被摧毁。

11月15日,上级下令第12军31师接替第15军45师守卫上甘岭,一场极其残酷的战斗即将打响。至于蒋诚在上甘岭的战斗过程,在立功喜报上有详细的备注说明: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

蒋诚的勋章

如果不是真实的军史记载,可能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个人能歼敌400人,还击落了一架战机。弟弟蒋启鹏起初也不敢相信,他说:“我是他弟弟,但我从来不知道,我更不敢相信,哥哥居然歼敌400多人。

蒋诚之所以能击落敌机,原因是美军鉴于志愿军防空力量薄弱,于是战机不断俯冲扫射志愿军阵地。说时迟那时快,当一架敌机俯冲到蒋诚所在阵地瞬间,他把机枪口对准它,狠狠射击……蒋诚后来回忆击落敌机时说:“敌机俯冲下来时,我就把枪口对准它的头;它飞出去后,我就立即打它的尾巴……

然而,蒋诚也严重负伤。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弹片在他肚子上划了一道5厘米长的深深口子,肠子都流出来了。彼时,蒋诚已经打红了眼,顾不了那么多,直接用手把流出的肠子塞进去,继续战斗,最后是战友把他抬进了坑道里……

经此一战,蒋诚荣立志愿军一等功,同时升任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1954年,蒋诚跟随部队顺利回国。当时第31师的驻地是浙江江山市,驻地营房紧缺,上级命令立即营建营房。

蒋城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营建营房任务中,再次荣立三等功。“班长、党员蒋诚同志是上甘岭战役中的功臣,他在这次营建任务中,保持和发扬了过去的荣誉,表现得吃苦耐劳,肯钻研技术,对工作负责,真正起到了一个班长的作用”,这是组织上对蒋诚在这次营建任务中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诚的个人档案

1955年2月10日,蒋诚复员回到家乡。退伍时,蒋诚随身物品很少,衣服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块、布票16尺。

至于奖章,蒋诚将它们锁进了一个铁盒子里,藏了起来。在蒋诚真正身份曝光前,这个铁盒子很少有人见过,连弟弟蒋启鹏也只见过一次。

据惯例,立下一等功的大英雄回家后,当地政府应该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不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最起码应该有一定数目的慰问金,还应安排工作。

这一切,蒋诚都没有享受到,最大的原因就是当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投送《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时,写错了一个字,亲人们始终没收到《喜报》,结果致使这位英雄默默36年。复员回到家,远离战场的蒋诚,把朝鲜战场的辉煌经历深深埋入心底。

生活还要继续,凭着年轻时熟练的养蚕技术,蒋诚来到合川县蚕桑站当了蚕桑员,甘愿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临时工。养蚕是一个辛苦活,从桑树的嫁接,蚕种繁育到蚕茧抽丝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丰富的经验。战场上,蒋诚是一等功臣;蚕桑站里,蒋诚依旧奋勇争先,很快成为最有经验、技术水平最高的蚕桑员。

蒋诚腹部的伤疤(上甘岭战役中负伤)

当时合川县隆兴的桑蚕产业在整个四川省都很有名,这里农户一年会养四批。为了提高农户养蚕技术水平,作为桑蚕技术员,他需要走访农户,手把手指导养蚕注意事项,根本没有休息日可言。

每天早晨5点多,当孩子们还在睡梦中,蒋诚就悄悄离开家,来到蚕桑站。一番准备后,蒋诚通过广播喇叭跟十里八村养蚕农户宣讲养蚕技巧。遇到收蚕茧的关键时刻,蒋诚经常是凌晨出发,到各个村庄实地指导,直到深夜才能到家。

有一天晚上,蒋诚辛苦一天后回家,由于手电筒光线微弱,加上疲劳,一不小心踢上一块大石头,结果脚指甲都被磕掉了。父亲早出晚归,孩子们很不高兴,尤其是夏天经常是一个多星期见不到父亲,别人父亲都给孩子买好吃的,自己父亲却整日不见踪影。

三子蒋明辉曾经就对父亲有很深的误解,他说:“爸爸一下乡就是好几天,别人的父母都在家,就他不在,我们小时候得到了父爱太少!”在子女看来,父亲没有必要这么辛苦,何况这是一份临时工,工资很低,而且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蒋诚全家福

蒋明辉清楚地记得一件事,1975年他上小学时,父母没钱给他买新衣服。母亲就把父亲的旧衣服改了改,一件旧衬衣穿在身上,由于太大了,结果扣上扣子跟穿了一件裙子一样。蒋明辉不愿意穿,可是家中实在没钱买衣服。

蒋明辉还记得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吃红薯吃得想吐。蒋诚工资微薄,一年当中全家人很少能吃上大米或面食,于是就把生产队派发给每家每户的红薯磨成粉末,全家用晾干的红薯粉烙饼或是煮粥,吃多了后,则很难下咽。

生活如此拮据,如果蒋诚去县里反映情况,他的一等功臣身份很快就会得到确认,可他自始至终没有。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当时隆兴地区群众出行非常困难,只有一条小道,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

当地政府决定修一条长约10公里的砂石路,鉴于蒋诚在当地的威望,就让他负责来修这条路。修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蒋诚作为负责人是没有工资的,但参加修路的工人都是当地村民,大家放下手中农活来修路,是需要付工钱的。

政府拨付了一部分款,但路还没有修完,基本都花完了。村民一看没有工资,纷纷表示回去干农活。这时蒋诚站了出来,对大家说:“大家继续干,关于工资这件事,我去想办法,大家一定要相信我。

蒋诚和妻子在屋前

蒋诚说到做到,他只身一人瞒着家人向银行贷款,给大家发工资,使得这条路得以顺利进行。路很快修好了,留给蒋诚的却是2400块钱债务,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那时城里工厂职工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8年后,三子蒋明辉几乎倾尽所有才还清了当年这笔巨款。

是不是难以想象?当蒋诚身份最终公布时,很多人问他为何33年来过得如此辛苦,他完全可以向政府公开自己身份。蒋诚总是重复着一句话,“党员不能向组织找麻烦。”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蒋诚一直是这样做的。

1974年,大儿子蒋仁君准备前往西藏当兵。就是现在去西藏当兵条件也比较艰苦,何况还是70年代。蒋仁君离家时,蒋诚向儿子交代了三句话:当兵就要有随时牺牲的准备;在部队里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可见,在老人心中,组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1988年9月,蒋诚的事迹被公开报道,报纸上还刊登了《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整个合川县轰动了,而这时蒋诚已经整整60岁了,而且已经以临时工的身份从蚕桑站退休,没有退休金。

当年,合川县人民政府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县农技推广中心发出了《关于将蒋诚同志收回县蚕桑站为工人享受全面职工待遇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蒋诚的临时工身份得以转正,“同意蒋诚从1988年9月起为蚕桑站正式工人,按全民职工对待,工资定为工人五级,其基础、岗位工资之和为8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诚的勋章

这时距离蒋诚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立下一等功,已经整整过去了36年。蒋诚的子女一时难以理解,父亲辛苦这么多年,又是一位大英雄,怎么也应该为家里争取更多,最起码应该帮助子女争取到城市户口或者工作机会,而不是仅拿每月80元的退休金。子女这些要求不过分,蒋诚则直接拒绝,理由还有那句话,“党员不能向组织找麻烦。

晚年的蒋诚,依旧发挥自己的余热,作为当地有威望的老人,大家都很尊重他,邻里间有矛盾都找他去调解。村党支部书记杨元蛟每逢提到蒋诚都很感动,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蒋老爷子这些年对村里的贡献很大,他年纪虽大但威望很高,我们日常工作开展有困难,他总是积极站出来,我们都很感谢他。

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开始脱贫攻坚行动,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展油橄榄种植。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但需要将土地流转出去,起初村民不理解,担心从此没有了土地。这时,已经86岁高龄的蒋诚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是全村第一个带头将全家土地流转出去,还自告奋勇去做村民工作。

随着当地油橄榄种植成规模化,直接让隆兴镇老百姓增收了2000多万元,当地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很感谢当初蒋老英雄的劝说。退休前,蒋诚很忙碌;退休后,依旧如此。

志愿军一等功臣蒋诚

退休后,每逢当地中小学开学,只要身体可以,蒋诚都会接受邀请给学生们上国防教育课,跟孩子们讲述当年在朝鲜战场跟敌人战斗的经历。看到孩子们脸上激动的表情,蒋诚很感动,不止一次地表示国家后继有人了。

蒋诚就爱穿一身绿色军装,其他衣服不愿穿,几套军装因反复穿,很多地方都磨破了。即便这样,他也舍不得扔掉,让老伴缝了又缝。如今蒋诚已经是93岁高龄,记忆力开始衰退,当年很多事情他已经记不清了。

弟弟蒋启鹏曾问:“哥哥,你干了30多年临时工后,后不后悔当年当兵?”蒋诚义正言辞回答:“我从不后悔,只是想怎么多打几个敌人,怎样取得胜利。”老英雄选择把功绩埋在心中,但不该被我们遗忘。

谨以此文向志愿军一等功臣蒋诚老英雄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