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每周六晚上8点,赵老师准时在旧京图说读者群开讲老北京。

(音频比文字更精彩)

1. 清朝有专人把守玉泉山的泉眼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让下人们测得玉泉山的泉水最轻,所以把玉泉山的泉水封为天下第一泉,那么到底还有没有比玉泉山的泉水更轻的水呢?其实还真有。它不是泉水是雪水。乾隆皇帝让手下人测量,得出的结果是“雪水较玉泉山的水一斗轻三厘”,所以乾隆皇帝每次遇到下大雪,就会让人收集雪水,放到水壶里,放到火炉上,然后用晾干的松子、梅花、佛手作为柴火,把雪水烧开来沏茶喝,谓之“三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玉泉山公园内的玉峰塔。冯·韦斯特哈根拍摄。

乾隆皇帝认为喝了这种雪水沏的茶可以益寿延年。可是雪水并不是总是能够得到,乾隆皇帝也曾感叹“雪水不可恒得”, 所以他大多数时间还是喝玉泉山的泉水。即使出行,他身边也会有人携带玉泉山的泉水专供乾隆饮用。

自从乾隆皇帝发现玉泉山的水质是天下泉水第一轻之后,他就颁布禁令,玉泉山的那三个泉眼流出的泉水供朝廷专用,由官兵日夜看守,其他人等不得饮用。所以从乾隆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170多年里,老百姓是喝不到玉泉山泉眼旁边的泉水的。

2. “西直水纹”是无稽之谈

在清朝为朝廷运水的车,确实是走西直门。每日清晨,西直门城门一开,第一个进城的就是从玉泉山来的为皇宫运水的马车,车上插着黄龙旗,四个大木水桶上盖着绣龙的大苫布,水车在守城官兵的注视下,威风凛凛的进入了西直门。

这都是确有其事,但是说朝廷特意在西直门的城门洞里去掉一块城砖,镶上了一块汉白玉,上面雕刻了几道水波纹,叫“西直水纹”是无稽之谈。不但孔庆普老先生在他写的书里面澄清了这个问题,而且我是从小在西直门旁边长大的,那时候经常到西直门城门洞一带去玩儿,从没看见过这块汉白玉,也从没听老人们说这件事情,所以希望朋友们不要以讹传讹了。

1901年,西直门箭楼西面(城外),庚子之变过后,市面一片萧条。选自《从阿穆尔到北京紫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井水曾长期是北京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西德尼·甘博摄

送水人用独轮车推着盛满水的水桶,把水送到各家各户。图为井和水车。西德尼·甘博摄

那是不是说西直门专走水车,水车就不能走其它城门了呢,也不是。西直门走为朝廷运水的车是因为近。据说在清朝,有些王公大臣,也觉得玉泉山的水好喝,就安排家里的下人也去玉泉山取水。

虽然不能接士兵们把守的那3个泉眼的泉水,但是可以接从这三个泉眼流下来的泉水,或者取玉泉山泉眼附近水井的井水,饮用起来和泉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家人是用毛驴车或者马车,隔几天就拉那么一趟,而各王府的水车是不愿意和皇帝的水车一样走西直门的,究竟是不想走,还是不敢走,还是不顺路我说不好,反正是各王府的水车走阜成门的居多。

再有,在清朝的北京城内外,有大量的水井,当时叫井窝子,每个井窝子都有若干个送水工,老百姓都叫他们水三儿,礼貌一点儿的,管他们叫三哥。他们成天推着水车到处送水,有的水窝子就在城里边儿离城门挺近的,这个水窝子的水还挺好喝,城里、城外的住户都喜欢买,这个水窝子的水三就天天出城送水,还有在城外挨着城门的水窝子,打出来的水受欢迎,这里的水三,也天天进城送水,难道说他们只能绕道走西直门,其它城门不许他们出入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西直门专走水车,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3. 阜成门专走煤车?

我再批驳平则门走煤车。其实平则门走煤车这句话本身就站不住脚。因为在明清两朝,甚至一直到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不存在阜成门进煤车的事情。几百年来,从门头沟往北京城里运煤,基本上靠的是骆驼,而不是车。下面我发三张照片。

清朝末年往北京城里的皇城运送煤炭的骆驼,拍摄地点是景山东南方向内皇城的北上西门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至1919年美国西德尼甘博拍摄的往北京城里运煤的骆驼

1933年-1946年,莫里逊拍摄的往北京城里运煤的骆驼。

明清两朝从门头沟往北京城里运送煤炭的骆驼也不是只进阜成门,虽然门头沟是北京地区的主要产煤区,而且从门头沟的主要产煤区往阜成门有一条道路,而且是进北京城比较近的道路,具体的说就是从门头沟山里的煤窑到三家店经过五里坨,然后从模式口出山,走廖公庄、田村、八里庄、白堆子然后进阜成门,一般驮运煤炭的骆驼是这么走的,可是靠门头沟南部的煤矿以及房山一带的煤矿(自古以来房山就有煤矿,只不过比门头沟的煤矿数量少一些,知名度也低,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像房山的大安山煤矿,一直到十年前,都是北京京煤集团的支柱企业)。几百年来,这些煤矿生产出来的煤也供应北京城,一般是运往北京的南城。

从山里的这些煤矿往北京城运煤的骆驼基本是要从房山和门头沟之间的红煤山,走白草洼,然后在南营出山,走卢沟桥经过大井,小井进广安门或者经过天宁寺进西便门。

1905年,运送煤炭的骆驼队经过卢沟桥。

民国初年,往北京城里运送煤炭的骆驼进入广安门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往北京南城运送煤炭的骆驼进入西便门,在内城西南角楼往东行进。

通过这3张照片,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明清两朝往北京城里送煤的骆驼不是只进阜成门,而是进任意的各座城门。

最近这些年,一些人编出了平则门走煤车的说法。

我再发2张照片。

1912年,从西南朝东北方向拍摄的广安门的瓮城,大家可以看到瓮城南侧是一处煤栈。

拍摄于1907年,是从东向西拍摄的宣武门东侧的铁路旁边的几个煤栈。

难道说宣武门煤栈的煤和广安门煤栈的煤要是往城里拉,还必须要绕半个北京城,只能进阜成门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平则门走煤车,是胡说八道。

4. 宣武门走囚车也是谣言

“宣武门走囚车”的依据是在清朝,每年秋后问斩,也就是政府在京城处决犯人的地方是菜市口,拉犯人去往菜市口的囚车是进出宣武门的。有的人还进一步发挥,说宣武门是“武烈宣扬”,斩杀犯人就是武烈,所以必须处决犯人必须走宣武门,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说宣武门的城门洞上刻着三个字“后悔迟”。

1890年代宣武门城楼南面(瓮城内),选自《中国眺望 Views of China》 [(英)乔治·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932年宣武门城庙洞外(南)侧,门洞上镶嵌着民国后新刻的汉文石匾。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京城处决犯人的地方并不是菜市口,而是在西单北边的缸瓦市到西四牌楼一带。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呢,因为当时的朝廷认为处决犯人要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所以要选择在人来人往的繁华地带。

明朝的皇城里是不允许老百姓居住与进出的,所以不可能把处决犯人的地点设在皇城里,缸瓦市到西四牌楼一带在明朝是都城里边,皇城外边,特别繁华热闹的地方,所以当时就把处决犯人的地点安排在这里了。

当然把斩杀犯人的地方设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清两朝的刑部大堂和看押犯人的牢房都在西单牌楼的西北边,是现在的快到二龙路的地方(当时叫二龙坑),从牢房把死刑犯人押解到缸瓦市到西四牌楼一带是非常近便的。所以在明朝就不存在宣武门走囚车的情况。

清朝,处决犯人改为菜市口,拉犯人去往菜市口的囚车从宣武门走。因为清朝统治者还是希望通过处决犯人警示老百姓,北京内城里居住的都是八旗子弟,而八旗子弟可不是受教育的对象,朝廷主要是要警示汉人。

京城的汉人在清朝初年就被迁到外城居住,所以清政府就把处决犯人的地点安排在外城比较繁华的地方,又离看押犯人的牢房又不太远,就选了菜市口。

菜市口距离西单3公里多,也就是六里多地,不用拐弯就到了,所以说拉死囚犯的车走宣武门只是为了距离刑场近,与宣武门的武烈宣扬没有半毛钱关系。

菜市口行刑场砍头现场(枫影斜渡供图)

至于宣武门有“后悔迟”三个字倒是真的,但是这三个字并不是刻在宣武门的城门洞上,而是在宣武门瓮城外的西北角由清政府的刑部立着一通石碑,碑上刻着三个大字“后悔迟”是为了起到教育百姓、震慑坏人的作用。

老北京有一句歇后语,叫刑部的碑——后悔迟了。宣武门走囚车完全是为了近便,不绕道,而绝不是特意为了能经过所谓的武烈宣扬的宣武门。

主讲人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音频整理 | 亮亮

文字整理 | 佳壳

编辑 | 黄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