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看似不切实际的乐观背后,也可见国内的年轻人仍有着极强的向上流动意愿。这种梦想与动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实现“中国梦”。

本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俞且鲁

编辑:雷缓之

设计:岚昇

实习生:罗婉儿

秋招季已拉开序幕,第一批00后即将踏入职场——和当年的90后一样,这样的新鲜血液在几年内就将既是劳动主体又是消费主力,势必给市场带来全新的冲击,我们最好现在就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在想什么。

《中国青年报》日前就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了一项关于就业的调查,不少结论都让人大跌眼镜:00后对自己进入职场后的薪资相当乐观,20%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67.65%相信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

不仅如此,高达七成的00后大学生认为目前工作比恋爱更重要,其中26.26%的受访者说更想先工作赚钱,42.64%认为恋爱不可避免要给工作时间让路,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更想工作赚钱。

那为什么现在普遍感觉这一代年轻人吃不起苦,高喊“躺平”呢?70.34%的受访者回答,“躺平”只是过一下“嘴瘾”,实际上比谁都努力,14.76%的受访者则说这是流行语,说“躺平”是想追个潮流,另有11.30%的受访者虽然内心不想躺平,但有意表达“躺平”的观点来和其他网友“打辩论”。

▲“躺平”一度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图片来自网络。

这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又如何解释调查结果与我们当下社会情绪感知上的差距?

乍看起来,这种对工作的奋斗热情似乎体现出当下的年轻人“精神面貌振奋上进”,但如果找他们多聊聊就会发现,在那背后所潜藏的驱动力已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没错,他们相信工作比恋爱更重要,但那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比父辈和前辈充满更多不可测风险的社会,捧着铁饭碗干一辈子几乎已成了不现实的幻想,此时,他们理性地意识到,只有努力工作赚钱才能给自己动荡的生活提供一个必要的锚定点,否则很多事都无从谈起。

在这一点上,他们无疑相当早熟和务实,毕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接触的信息之深广是前辈很难比拟的,与社会现实的接轨更自然,更少那种不谙世事的“学生气”。

这样,获得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给谁卖命”的问题,而是迈向自立的第一步——不如此就不能从父母的卵翼之下独立出来,不能确保一个有尊严的生活,遑论其余?既然如此,“工作”当然就比“恋爱”更重要了,因为只有在先解决“自立”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别的。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现实,而且把自身的独立性、个人的利益看得比任何事物都更重要,哪怕是已被神圣化了的爱情。之所以大一学生还更想工作赚钱,原因也不外在此:这种个人主义的理念,在越年轻的群体中越深入人心。

到这一步,你可能已经逐渐意识到一个看似吊诡的地方:这种推崇奋斗的倾向,与近年来那种高喊“躺平”的呼声,其实是同根所生、一体两面。因为“奋斗”固然是为了实现自立、争取个人利益,“躺平”其实也一样——那不过是当你发现“奋斗”无法达成这一目标时,理性权衡下来的另一个选择罢了。

这就像传统时代的儒生在顺境时按儒家教诲去“居庙堂之高”,而身处逆境时则遵循道家精神“处江湖之远”。

既然在同一个人身上完全可以并存“奋斗”与“躺平”,那么问题就成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了。

面对《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加上“躺平”如今被视为一种年轻人中的颓废精神状况大力反对,那他们还能怎么回答?何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确实没说错:“躺平”是带有揶揄、自嘲色彩的流行语,嘴上说“躺平”的,不见得就不愿意努力,问题只是在什么情况下值得自己努力罢了。

像这样的心态变化,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实际上在90后的身上就已陆续可见端倪了。

多年前,我在带团队时就发现,这些年轻人往往聪明、好学、野心勃勃,也不是不能吃苦,但有个条件:要看这苦是不是值得吃。换句话说,他们吃苦不是出于服从,而是必须契合自我发展的目标:吃了苦,如果能有助于自己的职场技能、学到新知,那当然有价值,但如果纯粹就只是吃苦,那为什么要做?还不如干脆躺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0后进入职场,给组织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图片来自网络。

可想而知,这给组织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为长久以来,在很多组织内部,默认的规则其实是:“别问为什么,照做就是。”但现在,新的一代看似奋发向上,其实对每一条指令都在默默根据个人发展来重新评估:有助于自我实现的,才值得我投入去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事实上是“更难管”了。从他们高度乐观的薪资期待就能看出,他们的自我期许是非常之高的。

几年前我面试过一个90后,当时大学毕业新人的月薪通常也就是4500元上下,而她毕业才一年多,已换了两份工作,开价1万2,并且应聘的不是“主管”,直接跳一级到“经理”的位置。我问她:“你能不能解释下,为什么你觉得我们应该付给你这么高薪水?”她咧嘴一笑:“因为我确实很优秀。”

当然有很多年轻人相当优秀,但任何一个组织架构都不可能容纳太多的破格录用,因为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体系可能因此遭到颠覆:一个才干了一年的新人就月薪过万,那在公司里干了五年才达到这个薪资的一大堆人会怎么想?

更何况,人的自我评估可能与组织对他/她的评估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因为能让人在毕业十年内就达到年入百万的组织并不多,其结果,往往是很多人不能安于一份工作,时刻想着去找一个更有利可图的机会,做几个月就想离职。

这又会助长一种拔苗助长式的心态,看起来迅速成长,但实际上基础并未扎实,而是灵活快速地使用临时凑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浮躁的心态又会让人普遍缺乏某种必要的“职业自豪感”,专心扎根于某一个领域,因为人们想要的并不是专业上取得进展,而是渴望快速达成自己的成功目标。

这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调适,也意味着组织必须对之做出回应,因为我们不能只是希望“组织改变个人”,个人也会用脚投票,淘汰那些跟不上变化的组织。

现实是,在后疫情时代,任何单位组织都不得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深海里航行,而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劳动者和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任公司和品牌对外所宣称的价值观,除非这能实实在在地增进他们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企业如果要想充分发挥出每个员工的潜能,成为高成长性组织,就必须将组织的利益和员工个体的利益统合起来,重新获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意识到:要达成自己的个体利益并实现最大化,最好的选择就是在这样的组织平台上。

仅仅对外宣扬某种组织文化很难取信于人,还必须落到实处,理解他们真实的诉求和利益点。

要做到这些,当然绝非易事,但这却也很可能是变革的开端,催生出新的活力。不用细想就能明白,在任何一个组织内部按部就班地干上十年,要达到“年入百万”都是小概率事件,绝无可能满足七成人的愿望。

按常理推断,这就得“不走寻常路”,乃至另辟蹊径去创业,才有更大可能实现。当然,“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说说总可以,但这看似不切实际的乐观背后,也可见国内的年轻人仍有着极强的向上流动意愿。

多年前美国也有一项调查表明,有20%的美国人自认属于最高那1%的阶层,另有19%的美国人相信自己通过奋斗可以跻身其中,正是这种“错觉”让他们更能忍受现实中的不平等,进而使全社会在“美国梦”的激励下爆发出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和经济活力。

如今在国内00后身上所看到的,正是类似的梦想与动力,助推他们实现个人梦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实现“中国梦”。

无冕财报局

财经新闻深度分析,尽在财报局。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报局原创,版权归无冕财报局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商务、内容合作,请在文章后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