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从出生时就在一起了,孩子具有可塑性,父母的言行举止、三观、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接下来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案例,看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01

[案例]

小强是一名初二学生,他的童年时光过的并不算幸福,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强也成为了家长们嘴里常说的“别人家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强的父母是农民,但因生活压力太大,于是决定来城里打工,改善生活条件,家里没有爷爷奶奶能照顾小强,所以全家干脆在城里租房子生活。

因为家庭的贫穷,小强也知道钱的重要性,每花一分钱都要做一番思想斗争:这钱该不该花,花的值不值,回家后会不会被妈妈说又乱花钱……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在小强的家庭里被无限放大,每次放学回家都能在楼下听到父母为生活琐事争吵,起因也都是因为钱,推开家门就是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埋怨爸爸作为一个男人挣不来钱,让孩子跟着吃苦受罪,这个月的电费多少,水费又是多少,这个月才攒下这么点钱等等,小强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深知自己家的经济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里孩子的生活很丰富,朋友圈也广泛,一到周末,就三五好友约着去玩,打打游戏,吃吃网红零食,每次叫着小强一起去,他都会说家里有事拒绝好友,所以找借口也成了一件费脑细胞的事,这个年纪的孩子谁不想出去玩,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自己去社交。

有一次小强没能犟过朋友们的热情,被拉着到了商场,同学们纷纷说:我买游戏币,我买饮料,我去买零食……等到小强的时候,只能故作淡定说:忘带钱包了,下次我请。因为心理负担,吃也没吃好,玩得也不开心,最后灰头灰脸的回家了。

因为自己家庭贫困,每次当同学们讨论去哪玩,买什么东西的时候,他都会刻意回避,所以久而久之,在钱面前,他开始变得自卑。

02

家长的3类“穷人思维”,或许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1、过度节流

家长可能不自知,孩子的某些生活习惯是父母的翻版,他们是有一定模仿力的,比如家庭里使用的垃圾袋,有些节俭型父母会把每次买菜的塑料袋留着当做垃圾袋,当孩子在超市看见卖的专用垃圾袋时,他会认为这太奢侈了,买菜的塑料袋不更节省钱吗?

还有的父母专买超市里傍晚打折的商品,接水时开到最小水流,这样水表就不会转,处处的节省可能会对身体健康埋下隐患,钱只要花在刀刃上,就花的值。

2、过度穷养

很多人有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父母也是支持穷养的生活方式,前段时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个学生吐槽到:我一直以为我家里很穷,买不起车,吃不起海鲜,在一次偶然的爸妈谈话中,我偷听到原来我家还有自己的公司,因为妈妈的骗局,我一直不敢和同学们出去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话一语中的,因为父母的穷养方式,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在同学面前尽显自卑,如果家长经常向孩子哭穷,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

3、斤斤计较

买东西时和老板打价格战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也要分情况,把握好度,如果在买简单的生活用品或者食材时,因为几毛钱几块钱的零头,就和老板僵持不下,耗费很长时间,最终花最少的钱买到了商品。

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只要一直斤斤计较不松口,最后肯定能成功,又节省了几块钱,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家庭经济不好要处处精打细算,自卑心理也就形成了。

孩子的金钱观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和朋友圈,所以从小就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如果你有以上3种情况,抓紧改掉,教育孩子事无巨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是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