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农历的100岁生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开启第一场。杨老先生亲临现场,并做了题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演讲,其中表达出对科学的追求热爱、对朋友(邓稼先)的深刻缅怀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01一位年轻有为的诺奖获得者

杨振宁1922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父亲杨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杨振宁从小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后来,杨振宁的父亲先后到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在这期间也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老师、学生,见识到了更加高深的科学知识。尤其在清华生活的八年间,在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也潜移默化的激发了其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

1938年,年仅16岁的杨振宁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三所大学组成),表现出了超高的学习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基础物理学,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的第一位华人教授。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一起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震惊世界,大家从此开始关注这个物理学界年轻的东方面孔。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在他的“杨-米尔斯方程”和“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后,后人沿着这些方向继续研究的过程中又获得了多个诺贝尔奖。

可以说,在基础物理学研究领域,杨振宁是当之不愧的佼佼者,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厉害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远远超越“宇宙之王”霍金,可与爱因斯坦相比肩,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

但他传奇的一生不仅限于科学研究,争议与荣耀却一直伴随左右。

02一个充满争议的科学家

1964年,也就是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7年后,他和夫人杜致礼全家加入美国国籍。2015年,93岁的杨振宁退出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重新加入中国国籍。

对此,不少人表示不理解,认为其在科研成果最丰富的时期将贡献给了美国,却在年老体衰之时回国寻找尊重和慰藉。

在2005年杨振宁接受《面对面》的采访时,就其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曾解释到:“我去美国的时候,跟以前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就是希望学成后归国,在大学当教授再训练一批下一代的学术工作者。可是我拿到博士学位,还在做博士后时,就发生了朝鲜战争,于是杜鲁门就下了一个命令,说中国人在美国拿了理工的博士学位,就不可以回中国。在这个情形下,我留在了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已经名满世界的杨振宁,需要经常出国进行学术交流,而仅持有中华民国的护照,导致出行受阻,这也是党史加入美国国籍的原因之一。

可见,对于加入美国国籍一事,杨振宁有自己的苦衷。而且当时的国内环境,对于搞理论物理的他来说,研究条件几乎为零,而留在美国才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研究,正如大师许渊冲所说:假如杨振宁像我一样在50年代初就回到中国,他肯定得不到诺贝尔奖。

第二个争议就是和李政道分道扬镳。

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46年开始合作,直到1962年,这十几年间两人共同发表三十余篇论文,更是一同获得诺贝尔奖,在当时可以说是被整个物理学界所羡慕嫉妒的组合。

而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生不可化解的冲突,乃至于分道扬镳,被杨振宁称之为“这是我人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悲剧”。

这些年来,外界各种猜测、质疑两人是否因学术成果归属问题而发生矛盾,而矛头则大多数指向了杨振宁。

2007年,杨振宁接受曹可凡专访时,回应了这一争议。他表示:“大概是2004,李政道出版了一本详细讨论这个“宇称不守恒”工作的经过,要研究李跟我的关系,这本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

至于他自己则并未对该事件做过多的解释,只表示终有一天,后人会将个中因果研究明白,但至少目前他和李政道之间还没有和解的可能。

对于当事人本身都从未公开谈过经过的事件,外界再多的声音也终究只是猜测,至于窃取成果一说或许更是捕风捉影,也希望公众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这件事,像杨老先生一样静等一个结果。

第三个争议也是近些年最为人知的,就是和翁帆的婚姻。从大大小小的报道中,我们已基本知道了个大概,不做多说。

需要承认的是,本就在美国生活半生的杨振宁思想和婚姻观与中国传统观念却有偏差,而今天的吃瓜群众也着实没有必要再盯着人家的私生活不放,以至于完全忽视了杨振宁在物理科学的深厚造诣。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年饱受争议的结合已经生活了17年,大家眼里不合适的婚姻却实实在在的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03 一颗致力于国家发展的赤子心

1971年,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将限制公民前往的国家中把中国取消后,第一时间联系父亲杨武之表示要回中国看看。

在这一次的回国探亲后,杨振宁和周恩来总理畅谈五个多小时,从中美的教育体制、学生运动,到教授待遇、基础研究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在这一次会谈中,杨振宁建议要加强我们国家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科学人才的培养发掘,为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大部分知识分子争取了发言权。

在此之后,杨振宁几乎每年都回国一到两次,为国家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帮助一批中国学者前往学习进修,给与学术上的指导和支持,并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同时这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

如果说杨振宁当年取得学位没有回国以致为人所诟病,那么后来他引荐、资助中国学生外出深造,再回来建设国家,那么实际上他已经培养出了不止一个当年的杨振宁。

包括小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也是源于1983年杨振宁向邓小平提出:要在15-18岁学生中开展软件教育。由此,中科大少年班最早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直至普及到全国中小学生。

1986年,杨振宁开始促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落地事宜,助力将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新建立、发展起来。缺少建设资金,杨振宁就捐出自己的积蓄,以及前期在清华工作的全部工资,甚至卖掉美国的房产。由此也带动了一批人向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捐款。

杨振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表达出了老人深深的家国情怀。

如今的杨振宁100岁了,但依旧在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而忙碌着。诚然,当年的邓稼先、钱学森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究,是当之不愧的国之英雄。但在和平年代,将中国的物理科学推向世界前沿,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批高层次人才的杨振宁,同样可谓是国之栋梁。

国家正在以极度包容的姿态欢迎更多优秀的人才回国,而我们,只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希望在他们的建设下,科技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