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老师最新上线的个人节目《戏儒人生》首期讨论爱情电影之后,在第二期则讨论了喜剧电影。在喜剧电影这一章节当中,李诚儒老师再次开腔,认为《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室内情景剧目前来看,依旧是质量非常之高的,而很多港式喜剧,属于咯吱人的东西,并不好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喜剧电影这一期当中,李诚儒老师还举了一个《有话好好说》的例子,证明喜剧桥段创作可以借鉴相声作品当中的三翻四抖,继而蜻蜓点水,告知观众,喜剧电影还可以向中国传统戏剧作品借鉴力量等等。尤其在设计情景剧《武林外传》的讨论的时候,李诚儒老师认为,这部作品依旧是典型的港式无厘头,并不高级。这种发言,可能会触碰到部分观众的敏锐神经。

我个人对李诚儒老师的说法,较为认可。不妨先从不高级地说起。李诚儒老师这次没有直接点名周星驰。在某演技比拼类的节目当中,某喜剧演员认为周星驰是自己永远的神。而李诚儒老师对这位喜剧演员的说法,看得十分淡漠。其实,对于香港喜剧作品的批评,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不是新鲜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李诚儒老师批评某些港式喜剧风格,很新鲜,不过是自己年龄太小,读书太少罢了。

港式喜剧善于运用过度的肢体夸张,这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港式喜剧被专业影评人批评的重要一点。大陆传统的喜剧表演,求像求神,求在真实维度当中呈现悲喜剧的人生状态。尤其重要的一点,喜剧作品要成立,演员塑造角色首先要像、要真才行,这是最大前提条件。而港式喜剧最先求的就是夸张,就是求假。所以,当年港式喜剧便有大量的差评。李诚儒老师应该是坚持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评论体系。这个评论体系,是非常高的,比当下很多所谓的“影评人”要强百倍了。

夸张的问题,在港式作品当中,不仅仅存在于喜剧电影当中,甚至于可以说,港式的所有影视、小说作品,都是求取夸张的。这一点上,专注港式文学、港式电影文艺批评的专家们多有论述。为何会有这种过分的夸张,香港本土文化的缘由,日本文化的感染,大陆文化的雅望等等,均有关系。本文不旨在论述这种原因,就此打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几句周星驰。周氏早期电影虽然夸张,但最终的情感点是精准的,有现实批评意义的。所以,周氏电影最终在大陆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是,周氏北上之后的电影作品,清一色的只剩下夸张,而缺少现实主义层面上的底色了。因此,周氏后期喜剧片质量很差。对于周星驰而言,其导演的作品,依旧逃不出其早期夸张的表演风格,无法求真、求像。说这类作品不高级,是公允的,值得青年观众和青年演员们认真学习与思考。

认识到这一点,重新来看《武林外传》。这部情景剧在人设编排、故事构建上,都是有技巧,有匠心的。但是,它缺少一个现实层面上的情感核儿,大量的桥段,都是为搞笑而搞笑了。诚如李诚儒老师所言,是依靠肢体、表演上的夸张来完成的笑料释放。那么,为什么《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就更为高级呢?

李诚儒老师没有明说。我这里不妨揣测直言。首先,是表演上,这些作品求真、求像,在真实维度当中呈现人物角色,并且在生活当中找有真实属性的笑点。其次,因为挂载真实,所以《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作品是讽刺生活,并且启迪生活的。喜剧的高级,更为高等的目的其实就是这种讽刺与启迪。而要建立这种讽刺与启迪,首先就需要求真、求像的现实层面上的挂载。

在这一期节目当中,李诚儒老师说自己不喜欢某些舶来的非原创的喜剧电影。原因,也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舶来的作品,故事主旨、情感内核都是外来的,缺少现实底色的。尤其是对《疯狂的石头》的一些评论话语,非常值得奉该片为圭臬的影视从业人员认真听听。乃至于徐峥的某些囧系列,也可以归为此类。

在喜剧创作当中,李诚儒老师拿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为例子,证明三翻四抖的重要性。这是具体的创作层面上的技术活儿了。类似的具备中国传统喜剧创作风格的技术活儿不少,行文篇幅限制,没办法把这些技术活儿一项接着一项地跟大家聊了。至于李诚儒老师说的,向传统戏剧找喜剧元素,学习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这个话题,甚至于也值得李老师专门开一期来讲。

整体来讲,我认可李诚儒老师在喜剧作品上的看法。这些看法,其实是我们在九十年代末期的文艺讨论当中早已经达成共识的。只是,这些共识并未被很好地坚持到具体的影视剧创作当中去。我们的编剧导演人才,缺少更好的理论建树功底,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