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据彭博社消息,继阿里巴巴之后,腾讯也于近期掉出全球企业市场前十名单,至此,已无中国大陆企业位列该名单前十。知名财经评论员陈白认为,与其过分关注强监管带来的冲击,不如回到发展的基本面,讨论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所遭遇的转型压力,后者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所在。

文/陈白

互联网领域的监管靴子接连落地,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不断扩散。

来自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9月17日的腾讯总市值约5560亿美元,略低于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排名跌落至第11位。这是2017年5月以来,腾讯首次跌出全球市值前10行列。较早前,阿里巴巴的排名也经历了下滑,目前已落后于韩国三星电子。

这并非是一个好消息:20年来,从此前的中国石油到宇宙大行工行再到后来的阿里腾讯,中国公司并未缺席这一关键名单。

不少人会把排名变化视为危险信号。确实,尽管公司市值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而如今当资本从中性再次走向贬义,中国公司也正在失去全球资本的青睐,已是不争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穿透市值和资本的变化背后,真正的逻辑是周期和趋势。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三十年来全球市值排行的变化,会发现,那些90年代上榜的公司早已“人面不知何处去”,而受科技革命驱动的资本,也不断在造就新的财富神话。

因此,对于公司本身来说,市值固然重要,但市值的底层,不仅仅是公司是否顺应趋势,持续创造价值的考量,更是能否抵抗周期,保持基业长青的追问。

在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举起之前,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事实上已经正在出现诸多盛世危言乃至是潜在危机:阿里的“双十一”,不断高涨的成交数字背后是流量见顶的尴尬;而腾讯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启了刀尖向内的930变革。

换言之,危机的种子早已经埋下,如今落地的监管只是催化剂。资本市场或许是当下的人类世界最坚定的阿基米德信仰者。任何预期、故事、甚至是极为微小的行业变化,很可能都会经由资本的杠杆效应发酵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

但市值依然是“无利不起早”的资本用脚投票的精准地图;即使是按照巴菲特的逻辑,长期主义的前提,依然是要分享公司基业长青的红利。因此,市值一定程度上是资本对公司未来的定价。

然而,能够押注以数十年为周期的巴菲特,毕竟是稀有的股神。资本市场上的大多数人,目光依然是短期主义的。市值榜的变迁本身就是对资本长期主义的一种讽刺:每十年变化,市值榜单上的名字就已经大相径庭。

由此我们未必要对中国公司市值的变化做出多惊诧的反应,它更多是近期一系列包括金融安全、反垄断、互联互通等等针对互联网领域的监管政策密集落锤所造成的资本市场踩踏效应。而来自决策层的利好释放,正在试图缓解这种恐慌效应。

近期以来,从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的讲话乃至是多份文件的发布,都在努力给市场注入信心。比如在近期的一次公开场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就明确指出,数字经济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是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高地。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互联网平台企业所具备的战略地位。

市值只是外界观察公司变化的窗口,但说到底,究竟什么才是具有价值的公司,才是真正长期影响公司市值的关键因子,还是需要回到竞争的基本面。

在此前高层的多次讲话中,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答案,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国本,这是经济未来发展的锚点所在。

肖亚庆的讲话极为直接:要强化技术创新,瞄准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战略性前瞻领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平台。

这意味着,讨论今天中国大公司的前景,需要把它们放到历史的趋势中去衡量其位置。客观而言,能否找到对的方向,比跑得快更为重要。

回到这份市值榜单上,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那些备受全球资本追捧的位居前列的大公司们,比如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苹果等等,无一不是“高精特尖”的代名词。

真相可能有些残忍,近期全球资本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预期走低,强监管环境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很少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公司脱虚向实,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迫于监管的“政治任务”,更是自身转型的必然之路。

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已经在各个场合、各个文件中被反复强调,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数字经济的前提依然是实体产业。

以腾讯为例,其在9·30变革之后更加明确的产业互联网落地之路,虽然行进艰难,但这恰恰是所要必经的“转型阵痛”。能否通过产业互联网,真正为实体经济搭建起一座通往数字化的硬桥梁,这是作为商业主体的腾讯所拥有的新的增长来源,也是作为国之重器的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使命所在。

习惯了赚快钱的互联网公司,如今真正需要适应的,是如何沉下心来创造价值。而这种“下沉”,可能就要从对市值的平常心开始。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

赛格大道的第36篇文章

排版 张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