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哈尔滨确诊病例连续三天光顾的“剧本杀”,究竟有什么魔力?

“这是凶手杀人后,人为制造的一间密室……”在一间装饰着纱幔、竹亭的古风房间里,6名年轻人身着各色古装,有的手持佩剑、有的轻纱遮面,一番唇枪舌剑,找出血洗山庄的幕后凶手……

这不是古装剧拍摄现场,而是当下年轻人最时兴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剧本杀”。

然而,“剧本杀”行业野蛮生长的当下,一些商家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嵌入恐怖、暴力、灵异元素,并以此为噱头博取客流,其中不乏有许多青少年参与。而看似新鲜的朝阳行业,正因监管缺位而潜藏风险。

“剧本杀”成年轻人社交新宠?

“悬疑推理社”“沉浸式体验馆”……社交平台上,一种以案情推理为内容的“剧本杀”游戏火了,成了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的娱乐社交新宠。

“每周玩一次,剧本杀能让我体验不同的人生。”小徐(化名)是一名刚刚上班的“90后”,平时就对“狼人杀”、“谁是卧底”等桌游非常感兴趣。去年4月,在朋友提议下,她在线下门店体验了一次“剧本杀”。

“线下实景剧本杀太好玩儿了,刚开始我真的是‘人菜瘾大’,每周甚至得玩两场,朋友们都说我有点‘走火入魔’了。”小徐说道。现在,她已经是一名高级的“剧本杀”玩家,经常会给朋友们挑选一些新出的好剧本,邀请大家一起“杀一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靡社交平台的“剧本杀”

烧脑的推理、悬疑的剧情,让剧本杀游戏俘获了大批粉丝。但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剧本杀逐渐“变了味”: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商家在游戏内容等方面加入了暴力、灵异等元素。

记者走进一家位于繁华商业综合体内的“沉浸式体验馆”,狭小的屋子里昏暗阴森,大厅赫然摆放着两口巨大的道具棺材,墙上张贴着一位老人的遗像。

5名高中男生正围坐一桌,在游戏主持人引导下分析剧情,不时发出惊悚的尖叫声。

孩子们正在玩的是一部叫《阴鬼人》的剧本,讲的是一处偏远小山村里“鬼抓人”的故事。“情节悬疑、场景恐怖、体验刺激,深受孩子们欢迎。”店里的“剧本杀”主持人介绍道。

变了味的“剧本杀”

而在另一家门店,店主林先生(化名)重点向记者展示了“人魅”“夜店凶灵”“瞳灵人”等含有恐怖、灵异内容的剧本。

“玩家主要是16岁至30岁的城市白领、在校大学生,也有一些好奇心重的初中、高中生。现在生意难做,不搞点‘重口味’的内容,客人不感兴趣。”林先生表示,如今很多类似的店都倒闭了,新开业的要靠更刺激的内容才能生存。

21岁男生“剧本杀”成瘾心理出问题

“剧本杀”兴起于2010年前后,从最初的几个年轻人围坐一桌找线索、找凶手,近年来逐渐拓展为“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线下“剧本杀”实体店数量约3万家左右。

然而,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剧本杀”背后暗藏的巨大隐患正在悄然浮现。

“我儿子现在每天什么都不做,学也不想上,就想着玩这个东西,正常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稍不如他意,他就会发火。昨天竟然说要杀我……”王女士(化名)的儿子小刘(化名)今年21岁,上大三。

2020年下半年,小刘经朋友介绍开始玩剧本杀。一开始,看到平时不喜欢社交的儿子像换了人似的,交了不少朋友,话多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王女士打心眼里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浪微博截图

时间久了,王女士的心慢慢往下沉。“儿子虽然话多了,交流的内容都比较黑暗和偏激;与朋友不大聊现实生活和学习,只交流剧本杀里的内容。”王女士称,有时能听到儿子半夜里大喊大叫,精神也越来越萎靡。

“他情绪也非常不稳定,比如劝他少玩(剧本杀)多休息,就大发脾气,那眼神,周围人看着都觉得害怕。”王女士说。

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苏衡指出,这是一种游戏成瘾状态,且伴随明显的焦虑情绪。“根据相关报道及患者的描述,剧本杀,虽然是游戏,但它要求参与者要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且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接触、处理很多的信息,做出决策。”

苏衡认为,“剧本杀”中的冲突,甚至暴力情节,极易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极端场景的设置、极端情节的构建、极端情绪的展现、极端人格的变化,在剧本杀的剧本设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这些内容,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剧本杀”行业亟需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实地走访的10多家门店内,不管“剧本杀”内容多么血腥恐怖,均未看到“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等提示性告示。

另外,一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开办“剧本杀”门店的准入门槛较低,既没有前置审批条件,也不需要经过文化、公安等部门的内容审核。

“这是一个新生行业,尚未出台有效的管理办法或法律法规,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存在模糊地带。”一位基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负责人如是表示。

如此看来,“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相关部门在监管措施和管理规范等方面还存在漏洞和空白。

“剧本杀”行业亟需监管

“有些剧本杀的情节有暴力、凶杀等,让本就胆小、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将这些情节当作了现实,受到惊吓。”苏衡表示,生活之余偶尔玩玩“剧本杀”无可厚非,放松一下心身,但时间一定要把握好,长期痴迷性沉浸易出问题。

据苏衡介绍,自己所在科室接诊因玩“剧本杀”出现心理问题的病人,小到15岁的初中生,大到30多岁的成年人。“未成年人最好在家长的指导下参与。比如提供剧本内容的选择建议,对玩耍时间进行把控与限制等。”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陈建华表示,剧本及剧情的引领很重要,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适度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参与者释放精神压力、丰富想像力、加强人际沟通,但如果内容过于恐怖刺激,参与者又缺乏辨识能力,例如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反而会混淆现实和剧情,甚至产生心理问题。”陈建华补充道。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袁小平建议,在事关“剧本杀”等文化新业态的监管上,有关部门要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出台管理制度和细则,消除监管盲区。

资料来源 | 综合新华社、半月谈、都市快报、北京青年报等

作者 | 未来网记者凌萌综合

编审 | 国宁

终审 | 颜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