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几千年来,华夏子孙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人们对孔子的尊敬和推崇,是有原因的,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不仅有孔子在哲学层面对人生、宇宙的探讨,也记录了孔子看人识人辨人的超脱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我们想当然中的不一样,说话好听、人人夸赞的人,孔子反而会送他两个字“乡愿”,还会恨恨地骂上一句“德之贼”;相反,木讷,反而在孔子眼里是“仁”的一种品质,亦是有修养之人常常表现出来的外在气质,这是为何?

简单来说,孔子之“讷”是仁者之讷,他们往往谦逊、豁达,而八面玲珑的乡愿,则是无原则、和稀泥的“老好人”,这样的人容易混淆视听,需远离。

1、孔子:得警惕“老好人”

我们身边不乏存在这样一类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价值观,他们都没有攻击性,反而说话很好听,似乎他和谁都起不了冲突,属于公认的“老好人”。

但是就是这样的“老好人”,孔子却给下了定义,即“乡愿”,还说是“德之贼”。

这是为什么?其实其中原因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虽然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不可非黑即白,但是,在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

有些“观点”和“立场”不亮明,就会相当“害人”。

举个例子,所谓“乡愿”这类老好人,他们可能不会因为别人集中欺负一个人,自己也去欺负,但是老好人面对他人承受地不公时,基本上都会会选择“沉默”,甚至是“默许”,原因无他,因为大家都这么干,他便是随大流,谁都不得罪,即便被欺负的人可能因此“万劫不复”。

其实,孔子所厌恶的乡愿,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典型”,他们更在乎自己如何过得比较“舒坦”,不在乎他人处境,更不在乎所谓社会秩序,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体现,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并为此奔走一生的孔子会如此讨厌这类人,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心中怀“仁”的人,反而看起来有些“木讷”

巧言的乡愿、老好人在孔子心里是必须远离的“德之贼”,那什么样的人是心中怀仁、素养高的君子呢?孔子也有他的答案。

《论语》中,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也就是说“木讷”,是心中怀仁之君子的特点,但是君子绝对不是完全“木”且“讷”的人,与此同时,他还“刚”且“毅”。

所谓的“木”和“讷”,大抵是说君子在面对名利诱惑的时候没什么反应,因为不感兴趣,而“讷”则更多体现在君子的谦逊上。因为心胸豁达、谦逊,明白自己一言一行不是做给谁看的,也不是为了和谁进行比较,而是为了能力的提升和心性修养,于此,在与旁人炫耀、攀比,或者说夸夸其谈上,仁义之人往往就显得比较“低调”,甚至还有些“木讷”。

而真正心中怀仁的君子,绝对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和事佬,他们勇于承担他们各种社会角色下应尽的义务,那么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立场。但相应的,有立场,就会有争端,所以,在君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节与坚持,也能看到他们木讷谦逊的一面。

3、写在最后: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忠言,人人都夸的人不一定值得深交

自古以来,因为万物生而利己的特质,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趋于选择可以愉悦我们的存在,比如,我们喜欢听好听的话,逆耳的忠言即便再用心良苦,我们也很难安耐住逆反心理。

同时,在交朋友方面,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和什么都顺着自己的人相处,但是,如果遇到一个人什么都顺着我们,大抵是两种情况,一种便是太爱我们了,一种则是深沉的恨。

但是无论出发点是“爱”还是“恨”,最终都会指向“捧杀”二字。

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说话不好听,但是总能一语中的、点出你致命缺点的人,请好好珍惜他,他才是那个真正为你操心的人,如果你身边的那个人什么都说好,那你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你们的关系和自己性格养成趋势,毕竟千年以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忠言,人人都夸的人不一定值得深交。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