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喜欢称呼西安为“大西安”,各楼盘卖房子的时候更喜欢用“大西安”这个表述。

因为,这个表述不但可以体现出西安的范围很大,还可以将一些非西安行政辖区纳入到西安范围之内。

最新消息,官方认定西安为特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属于“特大城市”!

最近,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公布,引发颇多讨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城(按城区人口数排序),特大城市共14座,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按城区人口数排序),其中,领衔的武汉距离超大城市的门槛仅有5万人之差。

据国家统计局说明,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表格中的城区人口指城区常住人口。而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此前,根据住建部于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等6座城市。

当时的“特大城市”,则有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等10个城市符合。

毫无疑问,西安已经跻身特大城市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年轻人占比更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这份数据显示,西安的人口总数为121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为928万人。总人口、城区人口分别排在第9位、第10位。

除了北上广深这四座一线城市之外,西安的总人口数量仅次于重庆、成都、天津、武汉,东莞的城区人口则超过了西安。

值得注意的是,在7座超特大城市、14座特大城市中,西安的年轻人占比较高。

西安0-14岁人口占比为15.54%,15-59岁人口占比为68.41%,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6.05%。

西安0-14岁人口占比是要超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武汉、东莞、杭州、南京、佛山、沈阳等城市的,在21座城市中排在第5位。

0-14岁正好是幼儿、小学、初中在校学生,这个数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反映了城市活力。

这个数据,往往被看作是判断一座城市楼市未来潜力的重要指标。

从这个角度来讲,年轻人占比更高的西安,未来楼市发展潜力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也许正是大牌地产商对于西安楼市充满信心的原因所在。

主城外围成新房供应重点

作为一个开发区造城的典型城市,我们在谈论西安楼市时经常不是用东、南、西、北来区分,而是按照高新、曲江、浐灞等这样的开发区来区分。

目前,西安拥有“四区一港两基地”、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又分为五大新城和能源金贸区,也就是说这已经将西安楼市划分成了15个板块,再加上长安、灞桥、咸阳、高陵等区域,西安楼市可以划分成将近20个大的区域。

而在20个大的区域中,又可以划分成一些小的板块。例如:高新区就划分为丝路软件城、高新CID、草堂基地、国际社区这四大板块,沣东新城可以划分为自贸产业园、昆明池-欢乐谷、科统区这三大板块,浐灞生态区可以划分为总部经济区、金融商务区、世博园、雁鸣湖等板块。

因此,在西安买房子,首先要做出选择的就是板块,先是大的区域选择,然后是小的板块选择。

从西安新房市场的供应来看,很明显的是三环以外已经成为西安新房市场供应主力区域,包括港务区、沣西新城、泾河新城、高新CID板块。这些非主城区板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建设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在城市规划理念更新的同时区域的配套成熟起来还需要时间的等待。

从这些新开发区域的房价来看,已经全面超越了主城区。例如:沣东、沣西、能金区、高新CID、丝路软件城已经全面进入了“2万+”时代,而西安三环内的一些楼盘售价则低于2万元/㎡。

目前,西安二环内二手房的价格涨幅更是跑输给了三环外的新开发区域,1.3万元/㎡左右的价格就可以在西安二环内买到一些楼盘不到10年房龄的二手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二环内的楼盘是以城改项目为主品质较低,新开发区域的楼盘品质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是因为开发区造城的时代背景之下,城市新开发区域在城市建设标准方面也要更高一些。同时,城市新开发区域未来的想象空间也要更大一些。

对于购房者来说,面临老城区与新开发区域如何选择,就看你想看中什么了。如果想拥有目前的繁华那一定是主城区成熟区域,如果想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想象空间那就选择新开发区域。

总之,特大城市西安城市骨架还会进一步拉大的,也许今天看起来鸟不拉屎、大家瞧不上的地方,5年后、10年后就是高攀不起的地方。

很多时候,要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