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名师李永乐与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进行了一场对谈,名校对孩子影响不大?名校的老师和普通学校没什么区别?你家孩子的人生最高度,可能只到别人家的腰上?来听听李永乐老师和陈志文老师是怎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校有用处吗?

两位老师提到,孩子人生的发展走向,既受内因影响,也受外因影响。内因是什么?孩子的基因,外因是什么?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既然原因这么多,那学校环境占的比例,就不像普通家长想象的那么高。

这个道理非常正确,但普通家长要接受并操作起来也挺难。为什么难呢?孩子的基因一生下来就定了,没法通过后天去改变。家长要想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需要的条件太多了。

夫妻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夫妻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自己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存量,还得有点儿独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和精力。即便以上条件都具备,结果也不一定美好。

选名校呢?家长看的是概率和结果。什么是概率?一所学校的学生升入下一学段名校的比例。什么是结果?我把孩子送进去就是阶段性成功,没送进去就是阶段性失败,没有不确定性。对普通家长来说,削尖脑袋考名校比做好家庭教育要容易,最起码也有个明确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师资有差别吗?

李永乐老师说,名校的师资跟普通学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是真的吗?我认为对于普通家长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而不是“有多少”。李永乐老师的观点,指向的是“有多少”,而不是“有没有”。

孩子从小到大碰到的老师很多,每一个老师都会给家长种下印象,身为家长,你觉得同一科目,不同学段的老师之间有区别吗?我的管窥之见是:有区别。

此外,对比师资不能仅仅是在大城市的学校之间比,也不能仅仅在城市的学校之间比,也要把城市和农村放在一起去比较。人大附中、上海中学、深圳中学与普通县中横向对比,师资水平有没有差别?有多大差别?

三、人要分高矮吗?

人和人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但咱们在互相比较的时候,得特别注意两个字:标准。什么意思呢?比身高的时候,咱们用高矮当标准;比体重的时候,咱们用胖瘦当标准。比身高你比不过其他的孩子,比体重你可能占优势呀。所以拿任何一个标准去比较两个不同的孩子,都不够全面。

当老师的,最害怕用“学习成绩”这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仅容易让自己的脑子变死板,也会让孩子学会“把成绩当成衡量别人的最重要标准”。当家长的,最重要的是发掘自己的孩子的长处,别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跟别家孩子的长处比,然后得出“我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的结论。如果这么做,你是自寻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学课本不行吗?

李永乐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学校课后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开拓了李老师的视野,是好的教育;如果学校只教课本上的东西,应付考试,是不好的教育。

这么说也没错,毕竟人是要全面综合发展的嘛。但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越是全面的综合素质,越没有办法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以他就与应试相背离。

如果说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了整个人发展的上限,那么在应试体制之下,学好课本知识,考出好成绩就保住了整个人发展的底线。

衡量底线的标准,主要就是成绩。衡量上限的标准,除了成绩还有家庭、地域、人脉、机会等等等等。哪一个看起来更保险?哪一个看起来更容易够得着呢?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只要教育资源还不平衡,家长就很难不去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只要还有名校,家长就很难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主动去选择后者。把所有教育资源都摊平是很难的,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但“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让哪些人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也是一定能取得进步的。

对于以上观点,你怎么看?你觉得名校的意义是什么?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师资差距大吗?如果只有一小时时间,你愿意让孩子拓展视野,还是学好学科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