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南京长江大桥实现了通车,而在此桥投入使用两年以后,许世友将军却突然下令,要求对这座桥实行管制,连续宵禁3天,不允许任何车辆以及行人从此处经过。作为交通要道,南京长江大桥限行的消息,引来了很多民众的关注,人们纷纷猜测背后的缘由。那这座大桥被管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来的朋友们可以点点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文章和视频,又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一、中国自研核潜艇

这一切,还要从中国核潜艇的开发之路讲起。在建国之初,因为先前长期的战乱,我国的经济情况并不算良好,加上基础设施的落后,新中国可谓是百废待兴。大部分事业都需要从零起步,其中便包括了我国的核潜艇开发工程。

1957年10月份,我国与苏联签署了协议,协议规定苏联要帮助中国研发原子弹。苏联派出了大批专家前来我国,负责指导工作,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制造模型以及专业图纸。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我国科研人员飞速吸收原子弹的建造知识,为我国的核武器开发打下了基础。

而在看见了拥有核武的希望以后,我国便开始考虑起,建立我国自己的核打击力量。中国不光要有原子弹,还要有足够的投放能力,以对敌国形成全面的核威慑。

在核武器领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三位一体,这三位指的是核武器的三大投放平台:陆基、空基以及海基。陆基便是建立在陆地的导弹发射平台,空基则是由轰炸机进行投放,至于海基,则主要依靠核潜艇进行核弹的发射。

拥有了这三大力量,才能算是具有了完备的核投放能力,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海基打击能力。与其他两类平台相比,核潜艇的机动性更加强大,航程几乎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可以在大海的庇护之下,隐蔽地潜行到敌国周边海域,对其实施精准打击。

但因为水下发射导弹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空射以及陆射,核潜艇的研发难度也十分之高,所以时至今日,也只有数个国家掌握了海基打击能力,我国便是其中之一。但获得这一强大能力的过程,却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国向苏联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能够为中国的核潜艇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时,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并没有明确回应中国的需求。在苏联方面看来,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核潜艇的,这一请求为时尚早。

我国也明白这一点,便不再提起此事,可苏联随后的表态,却是让我国高层十分愤怒。赫鲁晓夫在不久以后,直接指出了中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拥有核潜艇,不如两国海军组建成联合舰队,共同护卫中国安全。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国防事业,哪里需要他国染指?赫鲁晓夫的建议显然是在挑衅我国,我国领导人做出了批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二、核潜导弹做实验

核潜艇事关国防大计,在自主研发核潜艇的指令下达以后,科研部门迅速动员起来。各行各业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但因为缺少研发基础,中国核潜艇的开发之路困难重重。

这些专家们在此前并没有核潜艇开发经验,清晰度十分低的几张核潜艇图片,以及两个航模玩具,这便是全部的开发资料。这些专家只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从无到有,设计出属于中国的核潜艇。

外国的科研团队有着最先进的实验室,能够拥有精致的模型架构,中国条件不足,只能一切从简,没有模型制造能力,那便找来木工,让他用木头制造出模型。我国的核潜艇就是这样,自一比一的木头模组中脱胎而出,逐渐成型。

在1970年年底,我国的核潜艇终于下水,宣告研发成功,但它仅仅拥有巡航功能,最为关键的攻击模组还是没能配备。如何让核潜艇在水下完成导弹发射任务,就成为了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最大难题。

与常规的导弹发射不同,水下导弹的发射技术难度会更高,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是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不同深度水域压强的区别,水与空气这两种介质阻力的不同,都会影响导弹行进时的稳定性,成为发射过程中的阻碍。

为了保证发射的安全性,避免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在发射装置实装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是十分有必要的。美国在进行潜射导弹的研发时,就有一整套完备的流程,先是制作模型,在水下开展预先实验,随后再进行水下模拟。

我国核潜艇的试射,也是按照这一模式展开的,模型预实验十分成功,陆地上的飞行实验也宣告落成,就是在最后的水下模拟阶段被卡住了。美国科研经费充足,能够在各地挖掘实验池,引水进行发射实验,中国可学不起这么豪横的操作,实验地点的选择,就成了大问题。

点点关注,我们接着开进。

三、长江大桥担重任

我国科研单位奔赴各地进行考察,先后否决了国内的各大湖泊,这些湖泊虽然有可以用于发射实验的,但要在其上修建实验的辅助设施,耗资实在是过于庞大。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科研组的总设计师黄纬禄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新建成的长江大桥进行实验。

在推算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之后,科研组联系上了南京方面,坐镇南京军区的许世友将军,听闻科研单位想要用这座桥进行军事实验,许将军一口答应下来,积极派出部队配合封锁,为实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将军与南京长江大桥颇有渊源,在这座大桥建成之初,为了检验这座桥的质量,许世友将军就曾提交申请,要求在大桥上进行坦克运载试验。当申请得到批示以后,实验便开始了,数十辆坦克列队开上了大桥,桥却巍然不动,许世友将军十分高兴,连连拍手称好。

自此以后,许世友将军便对这座大桥印象颇佳,如今这座大桥能够再次配合我国的军事研发工作,将军自然是喜不自胜,全力配合科研组的工作,这才有了宵禁三天的命令。在这段时间里,科研组进行了多次实验,抓紧机会模拟导弹的溅落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技术上的漏洞得到了发现,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都被一一抹除。三天时间过去,实验宣布圆满落成,南京长江大桥则成了全过程的见证者,见证了科研人员的智慧,还有中国人民的团结。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进行的实验,为我国省下了高达数亿的科研经费,那可是通货膨胀之前的数亿元。在中国经济紧张的时期,这一建设性的想法,替中国节省下了大量资源,就连听闻此事的美国核潜艇专家,也对此赞叹不已。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在资源条件上受到重重限制,我们拥有更充裕的经费,去进行研发创造。但先辈们在艰苦时期的付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喜欢本期文章和视频记得多多点赞关注哦,不喜欢的话也可以关注看看往期文章和视频有没有合您胃口的,期待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中国核潜艇之父.驭曦.新湘评论

中国核潜艇之路.丁锋 魏兰.军工文化

中国核潜艇力量不断壮大.雷尼·巴比亚;胡文翰.环球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