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主笔陈国荣写了一篇“MQA-CD越来越热闹”的文章,他提到目前已加入MQA CD阵营的唱片公司有日本环球、挪威2L、美国Chesky、挪威Odin唱片、日本Ottava/Unamas、EVO Sound、华纳唱片、Sony Music、中国达人艺典等,数量持续增加中。另外他也提到:MQA-CD的声音真的比较好吗?他认为相比普通CD的16bit/44.1kHz格式,MQA在完全解码状态,音乐情报量是可以轻松胜过CD的,主要差异在声音的动态对比、通透程度、层次变化,还有细节还原。虽然MQA-CD的文档只有标准MQA文件的一半大小,更是仅有DXD文件的1/15-1/16,但在完全解码的情况下,与DXD原文件相比,听感上相差无几,让人对MQA-CD惊人的压缩比和极其优异的声音表现感到惊讶!但如果不经过MQA解码,MQA-CD与普通CD听感上有差别吗?其实应该这么说,每一张MQA-CD重新发行,就必须重新后期处理一次,而后制的过程所造成的影响,恐怕比MQA编码重要得多。

一年之后,我们再来审视MQA-CD的发展情况,有进步呢?还是停滞了?先看看MQA在流媒体平台与其他平台的情况,整体来说是乐观的。国外很多地区的网络建设远不如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网速流量限制了无损音乐文件的传输,因此节省大量空间的MQA有其优势与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网络串流音乐平台TIDAL公布的消息,自2019年以来,MQA用户每年的增长都在一倍以上,TIDALHiFi用户可以享受到比过去多40%信息的母带级音质。TIDAL大概是串流音乐平台中最积极支持MQA者,不但将环球、华纳音乐、索尼等数百万首曲目添加到其MQA目录中,并与MQA合作以确保TIDALMasters能提供更多原始录音。另一方面,TIDAL也拉拢硬件厂家,包括Bluesound、Cambridge Audio、DALI、KEF、iFi音频、Lyngdorf、Monitor、NAD和Naim Audio等。通过TIDAL Connect,只需触摸一下按钮,即可在会员喜欢的设备上无缝体验该平台的无损音频。

日本高质量的卫星数字音乐广播“音乐鸟”(Music Bird)已经在2021年5月17日开播,他们与MQA合作推出世界上第一个Powered by MQA广播,从2021年6月1日开始,订阅了Music Bird付费频道的听众,可以使用现有的调谐器收听MQA编码广播,只要连接到对应的解码器,就能享受更高质量的声音效果。“音乐鸟”的124频道率先采用MQA编码广播,随后“音乐鸟”的8个频道节目都将加入MQA阵营。“音乐鸟”甚至还推出了一个MQA比较试播节目,6月1日开始播放,让听众尝试比较MQA与常规广播的差异。

事实上日本的收费卫星频道WOWOW,在2020年就以MQ编码+高清视频的方式,进行了演唱会的实况转播,WOWOW由此成为OTT广播的技术领导者。电台广播部分,2021年4月互联网电台天堂广播电台(Radio Paradise)就已经开始了,目前旗下四个频道都以MQA编码源进行广播,不过暂时必须搭配加拿大Lenbrook International集团旗下的产品才能使用,包括Bluesound、NAD、DALI扬声器、Monitor Audio、Roksan、Peachtree和PSB扬声器等使用BluOS平台的设备,最高可接收24Bit的广播信号。此外,日本第一家提供录音室母带质量的流媒体平台e-onkyo,也开始进行MQA音乐的下载服务,内容包括具有日本特色的流行与爵士音乐。日本JVC/Kewood推出的车载导航/音乐播放器,除了可播放HD高清视频,也内建了MQA解码,现在车上同样可以欣赏到无损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论上MQA采用一种称为折叠的技术,巧妙将高频部分隐藏到低频部分的不可闻区域(<-120dB),从而达到压缩的目的,将母带音频缩小至CD级别。由于编码后的数据是兼容PCM的,所以可以方便的用各种无损格式来封装,包括WAV、APE、FLAC、ALAC/M4A等,并不需要专有封装格式,从而易于传播。但MQA是一种有损压缩方式,记录352.8kHz和384kHz采样率的文件,以特殊的编码保证了官方所说的原汁原味,它的文件大小在352.8kHz时,码率为1200kbps左右,所以要比PCM编码的WAV更小。Merdian公司为352.8kHz、384kHz的PCM文件做有损压缩是合理的,主要为了迎合Delta-Sigma ADC/DAC的工作规范,也是PCM音频在后期处理运算所需要的。它并不是要让我们听到20kHz以上的超声波,而是为了软件和硬件处理做数学运算时提供更高的采样频率范围来拉高噪声便于低通滤波。所以,有损压缩,是有道理的。

不管Meridian如何吹嘘MQA的厉害,我们实际听听看。我用AURALiC声韵的牵牛星ALTAIR G1数播,分别在TIDAL和QOBUZ二个流媒体平台,找到几个相同的曲目,TIDAL是MQA编码,而QOBUZ是24Bit/192kHz无损文件。解码器使用国产Pureaudio AirDSD Pro与美国Berkeley Audio DesignAlphaDAC Reference Series 3二部机器,它们似乎都没有获得MQA授权认证,但的确都能硬解MQA文件。不需要特别细心分辨,几乎可以一耳听出差异,无损文件的声音更饱满宽松有力,音场比较开扬宽阔,动态起伏与冲击力也胜出。相比之下,MQA的声音比较紧绷内缩,声音清瘦骨感,少了松柔的低频弹性,虽然串流无损文件需要更高的网速与硬件设备,如果单从声音来说,我是不会为MQA买单的。但是,如果拿MQA与CD等级的音源比较,MQA的确又能表现出优势,除了信息量有所提升,音场、定位、层次等都更庞大与准确,尤其是管弦乐的规模感、重量感方面更明显,整体声音扎实稳健。国内的虾米音乐于2019年率先吃鸡,成为首家与MQA合作的音乐平台,虾米数据显示,MQA上线后超高音质的使用者增幅超30%,显见需求是存在的。目前在虾米音乐的SVIP上的确有大量的MQA音乐,奇怪的是很多MQA音乐播放时解码器上面的认证灯无法亮起,而在TIDAL平台上却没有这种情况,至于什么原因并不清楚。

传统发烧友对MQA的认识,大概会从CD载体开始,因为它最方便,只需一部支持硬解MQA的解码器就可以了。播放MQA-CD就和播放普通CD机一模一样,解码器可以读出MQA折叠层内24Bit/88.2kHz或24bit/176.4kHz Hi-Res等级的音乐。普通CD碟一般有650-700MB的音乐容量大小,经过MQA编码后,可以折叠收录约1.8G左右的音乐容量,是普通CD的3倍讯息量。老式的解码器不支持MQA,但仍可播放出16bit/44.1kHz的标准CD格式信号,而MQA宣称声音会比一般CD好。此外,MQA-CD也能像传统CD一样转录成WAV文件,CD压碟生产程序完全一样,只是必须缴交MQA认证权利金。

一年多来,MQA-CD的发行数量的确快速增长中,我发现其中几个有趣现象:

①绝大部分MQA-CD都由日本公司发行。古典音乐内容最多的环球音乐,旗下DGG、Decca、Philips等品牌,毫无例外的都由日本分公司发行;爵士乐部分的Impulse、Blue Not、Vever等品牌也都是日本分公司负责。所以我们看到各种发烧名版复刻,基本都是“日式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绝大部分MQA-CD都是UHQCD压片。这是日本Memory Tech在HQCD诞生6年后应用新材质和新制成推出的CD格式,使用感光聚合物代替传统的聚碳酸酯材质复制“数据凹坑”。在正常环境下,感光聚合物处于液体状态,能填满金属母盘上整个“数据凹坑”,当暴露于特定的光波下时便产生硬化,生成数据层,因此能完美和精确地复制“数据凹坑”。再加上UHQCD反射膜采用特殊合金,反射率得到有效改善,更能实现高精密的数据读取,号称能最大程度还原出接近母源的音质,直逼玻璃CD。日本唱片公司把压片交给Memory Tech,肥水不落外人田可以理解, 日本压片等于质量保证,皆大欢喜。

③价格持平。不像SACD的价格高于普通CD,MQA-CD日本售价在2500-3000日币左右,甚至比普通的进口CD更物美价廉,这对普及推广是有帮助的。陆续听过一些MQA-CD,古典、流行都有,使用的器材主要以EMT 986R广播CD机当转盘,国产Pureaudio AirDSD Pro当解码。试听的CD数量众多不一一举例了,先选了邓丽君唯一的MQA-CD《Original Best Hit Teresa Teng》来说明,对比的CD是日本环球出版的SHM-CD,二者售价都是3000日币,另外还有最早的Taurus金牛宫版(东芝压片)与2019年发行的低价复刻版。SHM–CD(SuperHigh Material CD)由JVC和日本环球唱片公司联合开发,片基使用了制作LCD 液晶显示器的材料,可提升质量和更精确读取数据。因为是JVC主导的,所以当时多以XRCD+SHMCD的方式制作,与现在的MQA-CD+UHQCD均为类似的商业操作。《OriginalBest Hit Teresa Teng》这张MQA-CD只有12首曲子,而同名专辑东芝版却有16首曲子,后者连二手货都炒作到2000元左右,限量版的MQA-CD恐怕也很快会水涨船高。我手头上还有2019年日本环球发行的低价版CD,当时只售1200日币一张,全套二十几张,幸好眼明手快收集了一套。

MQA-CD真的比较好听吗?几经比较之后,依然不敢骤下结论,因为MQA-CD、SHM-CD、东芝Taurus金牛宫版,还有环球的低价版,居然声音都不太一样!东芝版的声音最温暖有肉感,MQA-CD细节最清楚,SHM-CD中频比较通透,低价版声音略显硬朗,谁才是正确的?仔细想想,与其说我们在进行CD格式的差异比较,还不如说我们听到的是不同后置过程带来的声音变化。即使是同一个母带,放在不同的监听系统上面也会产生不同结果,如果再加上后制工程师的个人意见,变量就更大了。何况,不同版本CD使用的未必是同一个母带呢。在古典音乐部分类似问题更严重,某香港唱片公司向DG购买版权要发行UHQCD,DG送来所谓的“母带”,是标准的16Bit/44.1kHz格式WAV文件,购买方要制成SACD甚至玻璃CD都随意,唱片公司不会提供,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提供原始母带,尤其是上了年纪已经老化的模拟磁带。

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评断MQA-CD的声音还有意义吗?一年多来的累积经验,告诉我凡是模拟时代老录音转制的MQA-CD,效果参差不齐,有整体表现不错的,也有听完面露难色的,与SACD一样落入商业噱头的窘境。相反的,如果是最近的数字录音再进行MQA编码,优势还是有的,把24Bit/88.2kHz或更高格式压缩在CD载体上,我们的确可以听到较丰富的泛音与真切的空间感,更好的乐器密度与重量感,以及较大幅度的动态起伏,舞台定位与线条刻画更立体鲜明。达人艺典算是国内唱片公司中最积极支持MQA者,虽然他们大部分只提供24Bit/88.2kHz的MQA摺叠效果,与真实录音母带仍有差距,但也够让人兴奋的。

以《达人·拾年》这张专辑为例,同样的内容合计发行了绿宝石CD、SACD、 24K金碟、MQA玻璃CD、MQA-CD+UHQCD、MQA 24K金碟、45转双黑胶等多个版本。假定录音师刘达没有替每个版本重新“修饰”过,那么这张专辑大概是目前唯一能清楚分辨不同CD格式差异的最佳教材了。刘达录音时用上了Rupert Neve与Sonosax等一流模拟调音台,并以Merging进行A/D模数转换(最高支持PCM 384kHz与DSD 256),最后记录在Prism Sound工作站上,这些设备都是目前录音行业顶尖产品,素质绝对有保障。我拿最普通的绿宝石CD与MQA-CD+UHQCD版本进行比较,MQA版的音色更鲜明立体,乐器比较浮凸有致,舞台上的透明度比较好,乐器更凝聚有真实感。老实说,二者差异绝不是天壤之别,亦即需要反覆聆听比较才能心中有数。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近几年的新数字录音发行了MQA版CD,值得购买。比如DG唱片发行尼尔森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第二、第八交响曲,大规模交响乐更容易体验MQA高密度、细节丰富的好处。同样是DG唱片发行,美国女小提琴家Hilary Hahn的《巴黎》专辑,不论是法国广播交响乐团伴奏的细腻绵密感,还是小提琴的华丽精致音色,也都能展现MQA编码的好处。加拿大指挥Yannick Nézet-Séguin与爱乐管弦乐团演奏的拉赫曼尼诺夫《交响舞曲》,高潮乐段也很少诠释了MQA解码后24Bit的好处,大声齐奏时的澎湃汹涌动态,普通CD果然望尘莫及。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古典音乐更能说明MQA的价值,流行音乐的MQA编码可有可无。皇后乐团Queen在1975年发行的经典之作《歌剧之夜》,其中最有名的单曲是入选滚石杂志史上500首经典歌曲的《波希米亚狂想曲》,华丽摇滚的风格十分好听,录音本身也有许多创意。例如有段间奏的管乐是他们用嘴巴做出来的声音,踢踏舞则用顶针敲混音桌,人声则加入延迟效果。我听2011年的数字化版本和MQA-CD相比,MQA并没有占到便宜,反正都很喧闹激昂。

——END——

新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