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袁洋) 9月19日,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同学们,在班级老师们、家委会代表们以及熊猫西游研学导师的带领下,结合五年级上册《可爱的四川》都江堰课文内容,开展了“拜水都江古堰,探寻天府之源”的多学科深度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深入探究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树立保护中华文化和世界遗产的意识。

都江堰,坐拥世界三大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研学基地。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是蜀文化奠基地!

学生们带上研学手册,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本次课程的目的地:都江堰。

在车行过程当中研学导师通过都江堰的价值、水势、建造、精魂、技术五个板块让学生们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体会历代劳动人民的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智慧、勤劳以及责任担当。

同时在研学导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制作都江堰治水技术-“杩槎截流法”道具模型,激发学生动手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两个小时车程我们抵达了都江堰,走进水利工程主体中起到“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由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

随后到达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之一:飞沙堰,它是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堤”,后又名“减水河”,它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要害。

最后到达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之一:鱼嘴,这里是古代无坝取水枢纽工程常用的形似鱼嘴的分水建筑物。鱼嘴修筑在河道江心洲或河滩滩脊的迎水端,根据地形决定其形状。其后部多与导流堤相连,一并起分水导流入渠的作用。

通过导师的讲解学生们了解到古代人们采用的是“杩槎截流法”、“竹笼卵石堵水法” 进行治水。截流时,将杩槎用木梁、篾笆(竹席)相连成排置于水中,一足朝内江,两足向外江,上面用装满卵石的竹笼压重固定。然后人工背负沙石袋、卵石和黄泥在篾笆外倾倒,填塞竹笼杩槎的缝隙,形成人工围堰,最终截断江水。这些工具是先民们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构成了都江堰工程的重要一环,千百年来,为这项工程的历久弥新打下了基础。

学生们通过实地参观、小组探讨、实践体验、知识竞答等多种形式的研学,并带着问题去研学,在行走中增长知识、发现自我、历练成长,这些深厚历史对于学生了解水利原理、古蜀文化、道法自然极具教育意义。

通过美术导师的指导,引导学生使用黏土,通过双手和心灵去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同学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正是黏土的审美功能,正是实施美育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了解了都江堰的三大工程,赞叹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这样的研学课程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益匪浅,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学生王涵宇说道:“飞沙堰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现在仍然能够正常使用,而且可以永远使用,这让我感到古人的智慧非常的强大,并且古人能像盘古一样将玉垒山劈开分离出离堆,这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坚韧的劳动精神。”

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学生李沿瑾说道:“我觉得今天很开心,首先我们去了都江堰了解了水利工程的原理,它是李冰主持修建的,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程,它使我们四川成为了天府之国,鱼米之乡。”

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学生魏琳佳说道:“今天的学习既有趣也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我还自己制作了一个玛槎和水利工程图。我觉得都江堰水利工程非常的伟大,因为在李冰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工具,仅靠一双手,简单的劳作工具就完成了这么宏伟的工程,造福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两千多年,所以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