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游客到,农家笑声绕

“尝遍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1988年,童年曾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居住的曹禺先生为首届宣化葡萄节赋诗一首,道出了他对儿时美食的无尽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9月11日,在“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主题文化节上,作为每家种植户“代表作”的130多种葡萄闪亮登场,犹如颗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再次吸引游人的目光。

据介绍,“宣化葡萄”是产自张家口市宣化区春光乡一带的古老葡萄品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将葡萄栽培引进中原,1300年前开始引入宣化,经过长期实践培育出“牛奶葡萄”这一著名鲜食品种,并因地制宜发展出漏斗架栽培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当地生长的葡萄藤最老的树龄已达600多年。因宣化葡萄多在城中庭院种植,201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并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化葡萄”也成为见证亚洲农业文化交流的活标本之一。

宣化春光乡观后村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所在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考证在1800—1900年之间,村民李香家就保存着一株600多年的老藤,历经沧桑仍然枝繁果丰。他们种植葡萄方式也与众不同,不是常见的排架,而是将20-30棵葡萄集中种植在一个5-10平方米的圆坑内,像倒置的一把巨伞,又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被称为漏斗架。还有一个重要区别于其他地方葡萄园之处,观后村葡萄均种在一家一户的庭院中,葡萄种植与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又因观后村是城中村,2013年宣化葡萄园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欣然将其命名为“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此名录中的城市农业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4日,金秋的阳光的暖暖洒在漏斗形葡萄架上,串串葡萄如同宝石泛着晶光的亮。村民乔德生陪几位外地游客在自家葡萄园边走边聊,时不时为游客拍照或教他们亲手剪下一串葡萄,欢快的笑声飞出农家院……乔德生家有10架葡萄,搞葡萄采摘游年收入10万多元。乔德生说,在观后村,因为独特的老藤葡萄,价格比市场上高几倍都非常抢手,李香家那株600多年老藤的葡萄每斤能卖到30多元。而在村中心位置的“小伟庄园”内,头脑活络的年轻“庄主”王伟更是将失传多年的“葡萄宴”重新摆到葡萄架下,还将“葡萄宴迎闯王”“慈禧盛赞葡萄宴”等历史故事融入其中,拔丝葡萄、香酥葡萄、葡萄汁烧肉等二十多种用葡萄为原料的菜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观后村葡萄成熟期恰在中秋前后,中秋往往又与国庆长假相伴,佳节伴佳果,此时的观后村总会掀起一个个旅游新高潮,葡萄熟,游客到,农家笑声绕就成了观后村家家户户的真实写照。

当然,在许多村在毁农林建厂房,农民弃农经商的大潮中,在城市一隅把传统种植业搞的红红火火,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宣化区政府副区长孙辉亮介绍,宣化区组建了葡萄研究所,对古葡萄架潜心研究,培育出130多个葡萄新品种,出台了《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补助办法》《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多次将上亿、数亿的其他建设项目拒在“红线”之外。所以,这几年“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面积不但没有减少,还较2013年新增面积294亩,达到2355亩。观后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强说:“老祖宗留下遗产弥足珍贵,文化厚重,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也必须传承和发扬光大,这几年村里建休闲庄园,修葡萄文化一条街,恢复明清青砖灰瓦村落风貌,配套停车场、广场、清洁厕所等,文化旅游风生水起,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2014年村民陆续迁入高层新民居后,为葡萄园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让这一农业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作者:陈晓东 通讯员: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