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前面

最近有好几件事撞到了一块发生,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细想想,似乎又是彼此牵扯,互为因果的。

一件事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最近在做一个老片新写的专栏,国产片的部分是「我们再也没这种电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问我们凭什么下这个判断,其实这不是判断,而是作为从业者截止目前的观察,我们也无法多问为什么。

另一个是今年电影市场的大衰退,暑期档的票房来看,已经退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而且当年的票价是比现在便宜得多的,按照观影人次来看,何止是退步5年。

去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

业内忧心忡忡,大家也都清楚为什么会到这般境地,但不能明说,反正情况就是烂片专挑节日档扎堆,外片、好片迟迟不上,大部分的日子基本都是空窗期。

尤其这几个月,我们编辑部内部每天都忧虑片荒,选题荒,这也直接催生了第一件事的发生。

于是各方都在默默想办法去拯救电影这一行,但是大家都很矛盾,很不容易。

最后第三件事,是戴锦华在9月初的一个关于电影的抖音直播。

前两件事都带着心痛,而这场直播的内容恰好应征了前两件事的意义:

因为这个直播就是在回答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拯救电影?为什么电影那么重要?

明明电影行业历史最高产值也才去年的600亿,不过就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一年的产值,从经济角度去看,电影就是很渺小,死了又怎么样呢?

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我自己都快灰心于此了,但戴老师这次演讲的内容反倒让我内心又夯实了一些。

这次直播的内容,相比戴老师以往的演讲来说,其实很浅显易懂,大部分是学电影的人刚进学校就会听到的常识。

但恰恰是这些常识,替我完成了一次回望,去重新考虑电影之本身。

所以今晚,我就想借着戴老师这次演讲的内容,和大家重新去看看电影于我们每个人,为什么那么重要。

电影于我们

电影必须存在,有一个很明确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的最关键前提:

它作为人类第七大艺术,其本体的特性决定了它对人群的覆盖率最广。

换言之,相对别的艺术形式,它能直接触动、影响到最多的人。

(戴老师直播PPT)

什么特性呢?

很简单,大多数的艺术比如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因其形式限制,只能满足我们一方面的精神需求。

比如说文学能记录,能为我们提供幻想和思辨空间。

音乐能满足听觉享受,能从歌词或旋律里提供某种美感或思考;绘画能满足视觉享受......

其单一的特性,注定了它们很难同时满足太多的人。

但电影不一样,它比任何的艺术门类都更为立体。

电影是一套视听结合的综合语言,能够利用技术来构建一个的新世界,同时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且因类型丰沛,能把几乎所有人的喜好都囊括进去。

你能从中看到世界之外,也能看到对人类内核的探讨。

包括电影本质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这一点本身就能满足大多数人对新鲜故事的天然渴望。

就像戴老师所说,电影艺术“在20世纪取代长篇小说,成为最伟大的说书人,它迷住了几代人,人们在影院当中如醉如痴聆听用视觉与听觉语言所讲述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群体的痴迷,反映的就是电影“巨大的公众性、巨大的社会覆盖力、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这种覆盖力的高,只是电影形成其重要性的前提。

去观察它在触动到最广人群的前提下,能够对我们产生多大,多远的改变,才是其重要性的体现。

尤其是,它对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电影于社会

要弄明白电影对社会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了哪里,就要联系到戴老师提出的一个形容,“电影是窗”

电影是透视现实的一扇窗。

由于它比一般的传播媒介更能抵达现实,所以我们透过窗去看里面的世界,也反过来观望所处的世界。

这很好理解,因为首先能透过它看到很多奇观异景,各种触碰想象力边界,挑战视效极限的电影层出不穷。

最近的《失控玩家》就利用一个游戏里“NPC”觉醒的设定,解构生活与游戏,颠倒主角和配角的存在意义。

但奇观也不仅仅是奇观,是枝裕和就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里,提到了关于在电影里放置犯罪元素的想法:

“我一直觉得犯罪并不仅仅是关乎犯罪者个人的问题,犯罪对于社会来说就像脓疮一般,并非跟我们毫不相干。”

这也和戴老师说的“电影必然携带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些人群、一些共同体,他们真实的状况”相契合。

电影是一门在虚幻的构建中,展露峥嵘真实的艺术。

无论呈现的手段多么隐秘,多么怪诞,它都是某种把现实提纯,浓缩,变形,异化后的缩影呈现。

最典型的电影是《疯狂的麦克斯4》,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被高度异化的,从穿着到行为都完完全全脱离了人的常规习性,但它所讨论的恰恰是资本与劳工的矛盾,是反女性器物主义的女权表达,与人本身最为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能直接联系到电影的“公众性”和“社会性”,因为这面窗口的能量,它能强有力地介入社会生活。

所以除了对现实的隐秘展现,不少电影是直接联动到现实的。

《失孤》就改编自真实的儿童走失案,而在今年7月,原型走了50万公里,终于找到了走失24年的儿子,写完了这个真正的大结局。

影像与现实互文的完成,是在彼此圆满着彼此的意义。

电影还能触动法律条例的改动,警醒现实某方面的恶状。

韩国的《素媛》不必多说,因其对校园儿童性侵案的披露,韩国修改了强奸幼女相关的法律法案,推出了化学阉割。

《我不是药神》当年所引发的舆论热议,让有关部门加快了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加速了医药改革。

更具体来说,电影,承载着比任何媒介都更高的责任感,也有着更厚重的使命。

这不仅意味着对电影人的要求应该更高,更意味着,电影与国家,社会,与每个人都实际有着切肤相关的互动关系。

就拿前年的港片《麦路人》来说,它展现了沦落街头,只能在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过夜求存的“老麦”群体的艰辛,直指浮华城市的背面。

你当然可以说,它只是一部电影,就算拍了出来,也很难直接去施以援手。

但它的力量,实际正是来源于作为观众的我们。

这些麦路人到底是谁呢?或许,正是平常通勤路上与我们擦肩而过,只是我们从不回头的路人。

而因为电影,我们能对这些边角群体,对不被纳入主流视野的人群多一点照拂,至少,也多一点理解。

看见本身就是力量,电影正是始终贯彻这一理念的最好载体。

那么,电影于社会的意义也就很明确了:当电影还能如实表达,二者的关系将达到更和谐的循环,互为参照。

反之,我们便走向艺术与真实的封闭。

电影于我

可能大家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我”,回到了电影和个体的意义上。

但其实不是。

电影会那么重要,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个「我」,并不是简单的你和我,而是迷糊掉特定对象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简而言之,就是人类。

这又怎么理解呢?

我想「电影于我」这四个字,实际概括的,是电影在不同层面上的内容蕴藏,以及不断变幻的可能性。

第一层,电影有着面向个人层面的深度掘索。

戴老师提到的另一理论,就是“电影是镜”,它能超脱文化,地域等一切物理界限,让我们反观自身,看到自己的自恋和局限。

就如万玛才旦的《塔洛》是一部藏族题材电影,但这无碍于我们体悟其中掩藏在黑白影像下的情绪,体会游走在新旧文明的接缝里,缺乏身份认同的怅然。

同时,我们也可能被其中的现实隐喻,被情感的裂变所扎痛,体认到自己生活经验的狭窄或顽固,我是说,如果我们愿意的话。

但更重要的还有另一层,这面镜子还囊括着更宏观的意义,比如对身份,性别等议题的映照。

这些是指向整个人类系统,整个社会结构的,那是一种残忍入微的时代观察。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或刻意规避了这一点,而且常常进行了颠倒的判定,认为是电影导致了xxx的发生,或电影放大了xxx的影响。

可就像戴老师说的,她常常被问到女性主义和电影的关系,“好像我应该被问女性主义的问题”,但实际上“女性是人类的一半”。

她的意思很清楚,女性和电影是不可分割的,但那不是因为女性在近年被格外关注,而是因为女性本来就是必须被“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包含的讨论层面。

只是电影因为人群覆盖面最广,对社会的介入和探索更为明显,所以大家谈起女性主义才会先谈到电影,二者互为因果。

同样常见的判定还有票房。

我们常常以为,是因为电影里加入了热点议题,就比如女性话题,同性元素,才容易产生爆款。

但戴老师的观点或许更为现实一些:“电影是一种风投,因为它是一个公共情绪的投射器。

这种投射的属性,意味着是电影所谈论的现象在前,然后公众情绪被适时投射到了电影里,票房才可能会高。

今年探讨性别歧视题材的《我的姐姐》成为热门爆款就是一个典例,安然这一因维护独立自我,遭受家族,遭受旁人歧视的女性形象,切中了无数女孩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观众为此洒泪,为此买票,为安然哭,而更多的,其实是为自己,为现实哭。

写在最后

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很难界定电影是什么,只是在那么多优美或冰冷的形容中,我喜欢园子温说的:

“反映现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不仅要将眼前看到的现实当作前提,还要考虑到‘另一种’现实,将它也纳入实现,虚构与纪实便在这时重叠。

“如果有哪位演员说‘根本没人会满身大汗、猛然坐起地从噩梦中惊醒’,我会忠告他:‘那是你的人生太安稳了。’经历过战争或家人被杀,品尝过残酷岁月的人们,不知有多少都是这样醒来的。

“并非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现实,乍看之下,纯属虚构的事物或许在另一个世界就是现实。”

毕竟,我们需要电影。

越是感到现实虚假,荒诞,就越是需要。

最后,这次戴锦华老师选择了抖音这一平台直播分享,完整视频可以在抖音搜索查看。

之所以选择抖音,除了这一平台内容的丰富和优质,还因为这一平台所面向的人群范围最广,尤其囊括了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并非精于电影的最大众的人群。

这恰恰有利于发挥知识传播的最大效用,让人们得到最大化的点染。

反过来说,这应该也是短视频能成为科普载体,更精准地科普知识,涂抹白纸的证明,也算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一件

配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