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敬请关注:中国平安究竟在干什么?)

作者:清牛赋诗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在文章《绝望的中国平安投资人》《保险:消失的500万代理人 如何涅槃重生?》《中国平安:为什么说改革领先行业2年?》,笔者从保费、新单、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和代理人规模(质量)等角度,对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困局以及行业改革的先行者进行了简单梳理。

这些梳理仅仅是已经出现的结果的数据化呈现,当前行业正在面临的困局是什么?全行业二级市场股价都狂跌不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平安更是腰斩(港股),这个2017年被市场认为开启黄金十年的行业,这个2020年全年保费收入近4.53万亿元(人身险3.33万亿)的行业,底层逻辑已经完全改变了吗?

底层逻辑,当前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必须重新建构的地方。8月27日,平安中期业绩会时,笔者准备了3个问题,关于底层逻辑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幸的是没能提问成功):

在保险分析师的眼中,抛开社会保障体系谈保险深度和密度都是耍流氓。当前中国的发展战略在主推“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未来是否会导致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介入更多,引发寿险行业底层逻辑的改变?

保险集采:社会保障体系将更深度介入

以前的机构分析,有一套百试不爽的逻辑,把当前中国某个行业所处的阶段,与美国、日本甚至台湾对比,然后以这些区域的一些数值、比率倒推出中国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

保险行业也是一样,对比香港、台湾、日本还有美国。不得不承认,不论怎么看,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确实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有相当大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行业还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即使人口红利在慢慢消退,但人口质量红利还有时间)。

然而,抛开社会保障体系谈密度和深度都是耍流氓。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社会福利十分发达的国家,商业保险的发展受到的阻碍就更大了。

以前,国内不管是政策还是行业发展都是学习美国。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美国有多么社会主义(当然,美国也不知道我们有多么资本主义)。然而,当前主推“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再加上教育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实际上中国学习借鉴的主体正在转向,正在向更加社会主义的欧洲转向:德国。

这些动向,都已经表明,未来以政府主导的社保体系将更加深度地介入“保险”领域,特别是在普及型(基础保障)保单领域。实际上,2020年惠民保等产品客观上已经在该领域形成了替代,满足了大量中低层人群的基本风险保障需求。

“惠民保”是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均有各自专属“惠民保”产品。这款身在商保、心向社保的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2015年雏形诞生,到2020年井喷式增长,发展迅猛,进入2021年后,这种“火势”还在蔓延。据复旦大学发布的《2021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全国共推出140款惠民保产品,覆盖26个省份。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超93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100多亿元,这两个数字均已超过去年全年。

惠民保的运营模式,是政府、险企和平台公司间的协作及配合。无年龄限制、职业限制,无需健康告知,既往症种类较少,凡是当地基本医保参保人皆可参保。不过,低保费、投保门槛的对应是并不低的保额。多款惠民保的保险金额基本在30万元以上,部分产品甚至没有封顶线。

这些保单价格设计比较低,并没有以盈利为导向,价格优势也让惠民保俘获了一大票来自下沉市场的保单。笔者更愿意把这理解为由政府主导的,服务中下层群体的保险业的集采。

惠民保产品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持续疯狂的增长,但这种由政府与保险公司联手的“集采”尝试,我认为未来会越来越多,而且对于普及型保险市场的替代趋势显而易见。(见表一、图一)

表一:2020年惠民保元年各地参保人数情况(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数据来源:上海保险

图一:微保等平台深度参与惠民保运营

资料来源:微保

监管超严、互联网和银行理财冲击

这些因素,是当前面临的困局,并不是底层逻辑的改变。但有些问题是底层逻辑改变延伸出来的。这些问题,在笔者前期的文章中,也曾不断重复过。

监管趋严。这其实是2016年以来,整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妖精、害人精”以来,一直延续的主题。当时主要是对承诺收益过高,风险较大的投资性保单,万能险等的治理,让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标志性事件是保险业在监管层面地位的降低,保监会并入银监会,成立银保监会。

2020年以来,保险业监管继续升级,主要集中几个领域:

1、代理人。鼓励独立代理人,摸底营销员佣金制度。未来,代理人领域可能会迎来一些鼓励去层级、扁平化的变化。

2、互联网保险监管趋严。这个变化,与目前持续进行的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相呼应。

3、健康险。规范,鼓励健康险、健康管理业务的发展。

4、排查风险,加强偿付能力监管。

这是更注重公平的大政策环境决定的,保险乱象需要整治,保险姓保,行业更多应该为社会保障体系做贡献,而不是成为社会问题和金融风险的策源地。

这其中也有对传统险企友好的地方。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对于传统银行、保险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支付宝的“相互保”,完全不在监管范围内,也能瞬间吸收大量的资金,而且面对监管,改个名字或不定义为保险,打擦边球,这种野蛮生长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未来将受到严厉监管。

当然,互联网保险确实改变了用户行为,这需要传统险企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以健康险为例,2016年以来,健康险保费收入从4043亿元上升2020年的8173亿元,上涨仅1倍出头,年化增长19%。但是,互联网健康险保费区间从32亿元快速攀升到375亿元,大涨10.72倍,年化增长率高达85%。中国大部分寿险企业在互联网已经结束蛮荒生长,步入成熟阶段的当下(被反垄断调查就是最好的标志),依旧反应迟钝。以中国人寿为例,2021年半年报业绩会时,副总裁詹忠称:作为一家传统的寿险公司,其实我们一直在关注互联网业务。2020年,中国人寿新成立互联网保险业务部,主要牵头负责该项业务。注意:2020年才成立。(见图二)

图二:健康险与互联网健康险2016年以来保费收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中保协、中信证券

此外,资管新规的实行,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与放开,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保险业。至少对于保障需求不高,偏向投资属性的保单在持续转向银行,毕竟同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因为有保障属性分摊收益,其提供的收益率是低于银行理财的。民众在疫情冲击影响下,对经济增长预期和财富管理都更加保守,回归储蓄并顺带被引导买入部分理财产品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人口,人口,还是人口

人口红利的消失,是整个保险业底层逻辑改变的根本。人口红利的消失,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增速下降后,贫富差距问题变得尖锐,更加注重公平,共同富裕的战略会让社保体系深度介入保险领域……

这个问题,马明哲在2020年2月的“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有明确的说明:

寿险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原来的传统模式应对新的需求已经逐渐不适应了。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年各个行业都在发展,比如物流行业的薪酬不断在提升。虽然平安寿险的代理人收入是市场平均的近两倍,但从未来三五年来看,仍然是不够的。平安为此其实已经酝酿了2到3年的时间,来实施此次改革,经过26年的发展,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平安需要一个新的方法。

马明哲还表示,平安希望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不仅是规模最大,还要成为行业的标杆。平安需要一个新型的人寿保险经营模式,让公司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面对未来的变革,平安应该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

“人寿保险这种传统的模式应该要全面升级、迭代、发展,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

人口,人口,还是人口。保险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与当前房地产,部分消费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笔者在前期很多文章已经不厌其烦地重复。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负债端有效需求不足。同时老龄化社会经济增长压力巨大,资产端预期回报将大幅下降,主要表现为利率持续下降。

归根结底,保险行业是一个赚利差的“资管机构”,如果未来预期的利差空间降低,无疑将是灾难性的。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看,利率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预示着未来行业的整体估值百分之百会持续走低。1990年以来全球保险公司的PB,发达市场寿险公司整体估值屡创新低。(见图三、四)

图三:美国主要保险公司PB中位数

图四:欧洲主要保险公司PB中位数

图三、四数据来源:Bloomberg、中信证券

负债端,寿险行业的有效需求集中在30-50岁的中青年群体,根据中信证券的判断,中国婴儿潮的时间窗口还有5-10年。(见图五、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进行微店订阅:

(编辑:小股)

版权声明:股市动态分析除发布原创财经文章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