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前言

当今社会,读书是主流,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上学这条路,凭借读书来提升自己,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

而且读书的负担也不大,大部分家庭都能承担起。可是在我国古代,读书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经济水平低,发展也比较差,读书其实在当时是一种很困难的事。

因为各种原因,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可以读书,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就是一位寒门贵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故事也令我们敬佩,而且还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的故事只有开始,却没有说明他后来干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出身寒门有凌云之志

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

匡衡出生在一个十分困难的家庭,按照匡衡的经济条件,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匡衡并不放弃,白天干活,晚上读书。

匡衡因为没钱上私塾,所以就偷偷地在私塾外面听老师讲课,久而久之,也学会了不少。

不过这还不算难题,最难的一点就是晚上太黑,无法读书,因为古代的物质水平比较低,不像我们白天晚上看书都不影响。

他们晚上没有光只能依靠油灯和蜡烛,而这两样在当时是属于奢侈品的,一般人家都很少使用。

都是大户人家才会经常点蜡烛和油灯,而像匡衡这样的,就不用说了,维持温饱都很难,更别说买油灯和蜡烛了。

匡衡虽然没有灯,但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借光。

原来啊,他家邻居非常有钱,蜡烛天天晚上都点,所以匡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自己家的墙凿开了,这样邻居家的光就能照到自己了。

就这样,匡衡凭借邻居的光看了很多年的书,后来在长大后,对读书的渴望更大了,他专门去给大户人家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他不要工钱,只想多看几本书。就这样,匡衡成为了一名闻名当地的学者,后来还被引荐到了朝廷做官。

权力激发心中贪婪本性

进入朝廷后的匡衡刚开始还是保持本心的,有一次,长安发生了大地震,百姓死伤无数,即便活下去的也很难生存。

于是匡衡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发布命令,让全国上下都实行节俭政策,把省下来的钱,用于灾后重建。

皇帝同意了,而这一政策,也使得匡衡的地位再一次提升,皇帝对其欣赏有加,百姓也十分爱戴他,而在这以后,匡衡又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皇帝也越来越喜欢他。

后来更是坐上了当朝宰相之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匡衡并没有失去本心,仍旧尽心尽力为皇帝排忧解难。

而他的这一行为也让皇帝大为感动,感叹这样的人不多了,便决定封匡衡为安乐侯,还给了匡衡三十一万亩的封地。

这个举动激发了匡衡内心贪婪的欲望,他当了安乐侯后,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大封地,后来封地竟然达到了三十五万亩,比之前多了四万。

而这样的行为并非没人反对,只不过当时的匡衡权力十分巨大,谁也奈何不了他。

直到后来皇帝换人,才有人敢上书状告匡衡罪行,新任皇帝对此十分愤怒,当即废除了匡衡的职位,将其贬为平民。

后来匡衡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屋子,了却了余生,在这个培养他也毁了他的地方结束了生命。

权力亦酒又亦毒

权力这个东西就像酒一样,让很多人沉醉在其中,又像毒品,让人一旦陷入其中便无法自拔,

匡衡就是被权力腐蚀的一员。

在刚进入朝堂时,匡衡还是风华正茂,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可渐渐地,权力不断增加,野心也就不断膨胀了,最终,他失去了本心,沉醉在了权力给他的快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课本上没有写匡衡长大后的原因,他年轻时所做的事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后来做的事却又让人唾弃。

而类似匡衡凿壁偷光的事在古代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借着月光读书,靠雪反射的光读书,又或者是抓一堆萤火虫来读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么做的人以后一定会是个好人呢,这点无人能保证,所以,与其深究匡衡长大后什么样,倒不如学习他身上的优点更有用。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