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非常同情80后,因为80后的父母没有积累那么多的财富,80后既要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又要承担精神方面的诉求,非常拧巴和挣扎。”这是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上说的话,词句之间,流露出的是一种辛酸又无可奈何的情感。拧巴和挣扎,几乎成为人们对于80后的普遍印象。

特殊的一代人

人们说起00后,想到的是一群追求自我的少年。提起90后,人们想到的是活跃在工作岗位上的当代职业人。

而提起80后,人们总是很将其和某一种具体的情形清晰地联系在一起。怀旧是80年代,复古风是80年代,港片是80年代,童年玩具也是80年代。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80后不像是一个固定的年龄群体,它更像是一个关于情怀的代表词。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特殊”。

为什么特殊?因为80后的过去和现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如果去做一个关于80后人生轨迹的街头采访,就很容易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80后的人普遍经历了1次生活环境的大转换,有些甚至是2次,3次。在这个转变发生之前,80后的生活是“过去”,而在这个转变之后,80后的生活才是“现在”。

过去意味着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现在意味着对生活的翻盘和重新开始。生活的这种大转变并不容易被接受。因为它意味着以往的生活经验,以往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以往的人生观、世界观都需要进行转变,以此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且逐渐深化的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大学是一个人从学生转换成社会人士的过度阶段,也是世界观正式形成的黄金阶段。当我们观察自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毕业之后所保留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思想观点,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大学衍生出来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习惯和观念一旦形成,想要改变,是一件十分苦难的事情。尽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80后们却必须做出改变,而且这个改变还必须是快速的、准确的。如果不快速,就会被时代的洪流抛在后面,错失良机。

如果不准确,就会误入歧途。在这种紧张又急促的转变中,80后成为了特殊的一代人,他们不得不反复地认识生活,接受生活的崩塌,然后再去重构生活。这种特殊,让他们的生活始终保持在欣喜和担忧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后在欣喜和担忧中做出改变

在过去的百年时光中,中国经历了而许多事情,走了许多道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中,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80后们一边欣喜,一边担忧

欣喜的是社会的变革带来了许多机会。当深圳开放、上海外滩发展起来的时候,“南下”成为了年轻人们外出闯荡的第一选择。商业,银行证券、地产、服装零售。数不清的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80后的年轻人们不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局限于以往的“包分配工作”,转而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也能闯荡出一番天地。80后们站在了时代发展的红利上,他们敢闯敢拼,处处都是机会。

这种欣喜持续了很久,但是当某种热潮成为常事的时候,就标志着热潮已经到了冷却的边缘。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投入到自主创业的道路中,中国的经济也飞速上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国民幸福指标的GDP指数更是只增不减。但是蛋糕总共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就不够吃了。很快,社会就出现了分水岭。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人才储备量不足以支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行业纷纷到达了瓶颈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再次实行了改革,并将重心放在了人才教育上

曾经录取名额只有百人的大学,开始实行扩展政策,义务教育不断深化,国家教育投资力度逐年增长。于是,中国人才量迅速崛起,在人才的带领下,各个行业打破瓶颈,继续保持“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这些美好现象的背后,是80后不得不接受的新一轮挑战。

要知道,在80后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大学的低录取和高分数线阻隔了大部分人的大学梦,而能够从大学毕业的人,可谓是顶尖人才,这些人凭借着一份大学文聘,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想干的工作。

同时,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也能进去到职业大专中进行技术上的学习,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技术工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学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职业大专学历地位也是很高的,有学上,是那个80后最大的梦想,这个梦醒,也成功塑造了一批人。

但是在教育改革之后,大学有了重点和双非之说,而不断增长的录取名额,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

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世界上的大部分东西都以“货多贬值,货少增值”为标准,当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学生的“身价”,就受到了很大的“商业贬值”。面对这样的人才状况,80后的那一份大学学历和职专学历,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80后不再因为一张大学学历而找到优质的工作,论年龄优势,他们比不过新大学生,论成长速度,他们也快不过新时代的人才。

随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增多,许多科技产品成为了行业风口,但很少接受新型科技教育的80后,面对着这些工作,却纷纷表现出力不从心。于是,如何接受这种落差,如何转变自己的工作,成为了80后不得不担忧的一个问题。.

这种欣喜和担忧的交替转变,贯穿了80后的大部分人生。在这背后是他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强烈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追求物质

在不断调整生活环境的同时,80后们的生活轨迹迎来了婚姻,下一代,成为了80后们最关心的问题。80后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而大发展,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80后们除了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还要努力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80后的童年很简单,沙包、跳绳、小人书。当80后们的下一代诞生的时候,这些童年必备物品已经变成了很便宜的小玩意,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已经不只是这些了。手机、MP4、台式电脑。这些构成了90后们的童年,毫无疑问,它们的价格是80后童年玩具价格的翻倍。

再后来,80后们响应国家二胎政策,00后出生了,他们的童年也不再是手机和台式电脑,而是平板电脑、VR游戏、科技玩具等。仅仅用了几年,这些物品的价格就迅速翻倍,而这份价格差距,全部都压在了80后的身上。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压力也扑面而来。对于90后来说,“高价生”是中学时代最明显的一个代表词。所谓“高价生”,就是那些出于各种原因导致考试分数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们,凭借着一年多交上万元的学费而获得入校资格的学生。

80后们曾亲眼见证了他们那一代的高学历为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所以,80后们往往会选择掏高价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这也就是为什么“高价生”能够盛行一时的原因。

对于00后来说,他们的中学记忆是“天价学区房”。为了深化九年义务教育,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国家取消高价生,制定“按区入学”政策。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优质学校周围的学区房被地产商炒了起来。“天价学区房”的压力不会落到孩子的身上,他们只会落到80后的家长身上。

无论是“高价生”还是“天价学区房”,80后们所承担的教育成本是远远超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成本的。而80后们真正面对的教育压力,还不止这些。弘扬全面发展的兴趣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课余补习班、追求高效率的1V1家教等,都在80后还没来得及回过神的时候就向他们迎面扑来。高昂的教育成本让80后们不得不去赚取物质上的回报。

相比于其他时代的人,80后们对于物质的强烈认知都是极为突出的他们不是必须要家财万贯,也不是必须要大富大贵,他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只是因为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当下,他们不得不用更多的经济资源来养育他们的下一代。

为什么追求精神

80后们不但要追求物质上的回报,他们也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同样,在精神的追求上,他们也是迫不得已。根据统计,90后和00后人群在心理上的问题要多于80后,但并不是因为80后没有心理上的问题。

而是因为在80后的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会关注心理学这个领域,所以统计出的数据也就自然会很低。相比于现在发展迅速,理论成熟的心理学行业,80后的人们无法得到外界的专业支持,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做的只有自我治疗。

社会的大转型,不断增长的生活成本、突如其来的物质需求,这些压力围绕在80后的后半生中,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几乎找不到能够解决这种压力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于是,在十年前,KTV这种发泄场所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中国发展迅速。紧接着,各种娱乐活动也蜂拥而出。

为什么80后会追求精神?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特殊时代的特殊一代人。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痕迹,也有着他们对于未来的一种期盼,他们需要不断地探寻新的生活方式,也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在繁忙的生活中,他们身上还有下一代的沉重压力。这种经济和生活上的负担导致他们精神世界的空缺,他们不得不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不断地探寻一个平衡点。

白岩松说,80后是最不容易的一代人。是的,从他们往后看,是中国的过去,往前看,是中国的未来。而他们自己,却又在当下的现实中,一边追求着物质上的满足,一边追求着精神上的安慰。非常的拧巴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