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2年初夏,六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年轻学子,因文聚首,吃了一顿饭,还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石拱桥边合了一张影。他们自诩“中南六剑客”,其中的老大,便是刚研究生毕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的吴老师。其他几位,有本科生中的优秀才子陈柏峰、尤陈俊、白龙等人。如今十九年过去了,他们中有的是已经是教授博导,有的是著名学者,似乎都比我优秀。2002年本科毕业的小师弟陈柏峰,如今已经是母校法学院院长。今天分享他的一篇新生致辞,以及教过我的蔡虹老师的一篇发言,以怀念美好而充实的大学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一流”大学没有“废物”

——2021年法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 陈柏峰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在线的校友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祝贺同学们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实现中学时代的梦想!基于各位梦想的实现,法学院今年迎来一个突破——本科录取调剂率为0%,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92.6%。至于研究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法学院向来是100%。这既源于大家的选择,也是过去几年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成就的社会效应,更是几十年来中南大法学人才培养的社会积累。

今天,我第一次以院长身份面对同学们——几周前还是老院长徐涤宇教授带队迎接你们进入校园。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跟大家讲点什么呢?就谈谈进入校园之后的适应吧!校园适应既是同学们立即面临的问题,也是贯穿整个大学时代、伴随各位成长的重要议题

刚才赠送给大家的书《寒门子弟上大学》,就关涉这个议题。这本书研究了美国精英大学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群体,有中产以上的高富帅、白富美,也有挨饿受冻、畏首畏尾的寒门子弟。寒门子弟分为两类。一类是“寒门幸运儿”,他们通过奖学金项目进入了昂贵的私立高中,提前接触到精英的校园环境,积累了适应这种环境的能力。另一类是“双重贫困生”——既是经济上的穷人,也是文化适应上的低能者,他们通过奋斗成为精英大学的宠儿,但是缺乏适应精英环境的能力,在校园到处碰壁,成长不顺,严重的甚至遭遇心理健康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是我的朋友田雷教授翻译的,八月份甫一出版就邮寄给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受到触动,不自觉闪回自己的大学生涯。现在,经我建议,法学院把这本书赠送给大家。书中触及美国的校园适应议题,用的是阶层和社会平等视角。平等是中国法律和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而不平等具有广泛性。

田雷与我是同一级的大学生,我们被誉为“跨世纪的一代”。1998年,17岁的田雷从家乡江苏沛县出发,到四百公里以外的南京大学。来自县城的他开始困惑:为什么我不会打篮球?为什么他们都会各种乐器?为什么上海来的同学目标是出国留学,而我却想着回老家做公务员?同一年,18岁的我从家乡湖北咸宁出发,到达八十公里外的这个校园。来自乡下的我,没有田雷那么多困惑,但自卑、胆怯、惶恐始终伴随大学生涯。进入大学前,我就拥有这样的常识——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平等的。田雷来自县城,中学时代也许对不平等不太有感受,进入大学后突然感受到县城青年与大城市青年的距离;而我来自农村,初中开始在市区重点中学上学,类似于“寒门幸运儿”,早已适应城乡差别,进入大学后不再有那么多震撼。

大学毕业后,田雷没有回老家做公务员,而是继续在南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之后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再后来又去耶鲁大学读了法律硕士学位(LL.M.)。工作后,他先后在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流大学”任教。可见,田雷很快就适应了校园,与大城市青年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也从大学时代开始,一点一点进步,不断积累自信,直到成为教授后,心态才真正放松,不再胆怯,不再惶恐,无所畏惧。我从未与田雷交流过校园适应乃至更广泛的社会适应的历程。我猜想,相对而言,他走得比我轻松。

有一句话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校园适应和社会适应,都与此类似。高富帅、白富美用优雅轻松、淡定从容面对生活,而寒门子弟难免心态紧张、负重前行。总体而言,寒门子弟的校园适应,困难更多一些。尽管如此,仍然是各有各的困难,各有各的挑战。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学会去“治愈”。“治愈”不仅仅只是为了适应,还为了成长。

阅读《寒门子弟上大学》,可以认识美国社会和校园,平等的表象被打破,光鲜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巨大的不公,来自底层的大学生艰辛前行。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在我和田雷上大学的年代,社会分化刚刚开始,明显可见的主要是城乡差别,市场经济导致的深刻分化开始发生,尚未广泛反映到社会心理上。今天,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了绝对贫困,美国大学里食不果腹的大学生,在我们这并不存在。但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很大分化,这种分化深刻影响校园,深深嵌入我们的心智结构。“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话题,成为时代和大学不得不关心、不能不回应的问题。

“小镇做题家”,就是出身村镇的寒门弟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靠“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成绩,考入一流大学。但在步入大学后,光环迅速瓦解,学习难以超群,眼界受到局限,社交能力成为发展短板。他们有着学霸的光环,但挣不脱成长环境的束缚,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哀叹前途迷茫,从而自嘲“985废物”。“小镇做题家”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国家高速发展四十年,城乡、区域、阶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投射进了校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必须防止重蹈美国覆辙——教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再生产机制。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精英阶层,且家中往往有长辈校友。精英大学将社会不平等正当化,阶级不平等、种族不平等充斥其中。而在中国,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阶层差别同时存在,教育还能不能改变命运?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治国者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田雷教授现在在思考教育的政治,而1998年来自县城的田雷同学需要在震惊和困惑中适应校园。同样,今天我们每位同学都要面对校园适应,并在适应中成长。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借此机会向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的思维缺陷,重新思考人生目标,开放更多可能性。很多学习能力出众的同学,从信息不发达的地方走出来,在狭隘的环境中被灌输了一些低价值的目标,并矢志不渝的为之奋斗。这无疑限制了选择更精彩的道路,很可能“贱卖”能力。一旦无法跳出成长的那个环境,这种目标固化为不可动摇的价值;而我们的智力水平又较高,自己会从“美梦”中惊醒,认识到那些价值的虚幻性,从而陷入痛苦与迷茫。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校园适应,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将从前的“价值”放下,重新去观察世界,定位人生。聪明人应当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努力跳出成长环境带来的枷锁。在这方面,我一直打心底里感激我的父亲,他是一位只受过三年小学教育的农民,年轻时曾摸索到过武汉和长沙,见过大城市。在我上大学时,他跟我讲:走出这个村子,就不要想挣钱这种事情,要立大志向,好男儿志在四方。他没法确切说清什么是大志向,但他知道要跳出乡下人的思维。

其次,我们应当利用大学这个平台,跳出思维的牢笼,积累成长和发展的资源。很多人不是意识不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而是受制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阻力太大,无法从中自拔出来。由于成长环境的物质或精神匮乏,他们缺乏安全感,不敢跳出思维的舒适区。偶尔跳出来,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人生,很快又遭遇各种困难,从而变得“清醒”而后退。这是人之常情。真正实现逆袭,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大学给我们创造了一些条件,但是,这些条件不是自动上门的,需要我们自己通过努力去抓住。一般来说,富家子弟确实更加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利用这些机会来实现自我发展。寒门子弟更加需要有这种意识。正是因为寒门子弟的资源更少,大学所能提供的资源对他们而言更加弥足珍贵。“寒门难出贵子”反映了某种社会焦虑,但并不是事实,到今天为止,大学仍然是实现社会阶层上升的重要渠道。

再次,我们应当摆正心态,学会平衡欲望与现实,在坚持、妥协和选择中实现自我。这是我们终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而进入大学是其中一个关口。我们大多数人都从某个小地方来,在校园里会形成新的秩序。每个人会被定位,自己也需要重新定位。曾经的学霸,可能发现“做题”的能力不再重要,周围每个人都有特长,而你就像田雷一样,既不会打篮球,也不会任何一种乐器。同样,高分考进来的研究生同学,可能发现你的同学本科时就开始学术训练,阅读的学术著作是你望尘莫及的。尤其高考后进入大学,这是我们人生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最为激烈的阶段之一,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十分重要。理想和现实的差异、能力和欲望的不匹配、只会学习不会解决矛盾的痛苦、小我和大我的关系,等等,都会刺激我们的神经,甚至挑战心理健康。负责学生工作的筱彤副书记,给我讲过很多心理偏差的事例,他们让人倍感惋惜。我有一名研究生,从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考进来,一直十分上进,但他拼尽全力也做不到最好,有的同学智力基础比他好,学术训练比他早,他于是陷入焦虑。我对他说:做第二、第十、第一百,就没有意义吗?出路在于承认自己的实际处境,并解构自己的欲望。我们要努力,也要看到努力的极限,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要承认人生不止某个方面的竞争,大学里不止学业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进入校园后,我们会有很多困扰。我们需要应对这些困扰,学会适应,还要在适应中成长。“双一流”大学没有“废物”,只有心态需调适的“人才”。我们要清醒认识自己的处境,认识到视野不足和资源匮乏,完成校园适应过程。然而,接下来绝不是麻木不仁或怨天尤人,而应当树立健康的心态,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利用大学平台提供的资源,弥补短板,在适应中成长。像田雷那样,在学业上走向世界名校,在事业上走向成功。

陈柏峰教授个人简介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陈柏峰教授为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兼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湖北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教师代表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同事们、线上的亲友团及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全院教职工,在这里诚挚的祝贺和欢迎2021级的全体新同学。每年的这个时候,看到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经过研究生选拔的笔试面试而入学的新同学,我都特别的感慨。感谢你们带来青春、热情、活力与希望;感谢你们之前的老师和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培养的这么好,送到我们身边。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在未来几年里,接过人才培养的接力棒,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大家在这里完成未来事业的奠基,助你们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四年的大学、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宝贵而短暂。作为法学学子,应当怎样度过这段时光?我将四个关键词作为开学礼物送给大家。

信仰。电视剧《扫黑风暴》看过吗?一位填报了法学专业的朋友的孩子给我打电话,说自己非常庆幸选择了法律专业,感慨实现公平正义特别神圣,立志要做一个像何勇那样的法律工作者,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作恶者受到惩罚,让正义降临人间。我很感动,对她说,专业选择与未来的职业高度相关,既然选择了法律,就不要忘了公平正义这个初心,请记住今天,你在做人生选择的时候选择了实现公平正义。今天我把这句话也送给在座各位。崇尚正义与信仰法治,是法律人最重要的品质

技术。法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充满了技术、专业知识与法学原理。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想要干预司法。国王认为,我具有跟法官一样的理性,柯克大法官说,您具备伟大的天赋和渊博的学识,但是陛下,关于英格兰各种法律和规则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经验才能获得的技术。以法的技术理性而不是一般理性拒绝了国王的干预。法学本科、研究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在校期间建立专业体系,掌握专业技能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尽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完成知识储备。有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出现问题,并非经验不足,而是知识储备不够。有个年轻的律师做被告的代理人,这个案子有败诉的风险。后来诉讼中原告撤诉了,被告方非常高兴。但是没过两天,法院通知他原告对准予撤诉的裁定提起上诉了。这个律师很紧张打电话给我,问怎么办。我说你紧张什么?准予撤诉的裁定不能上诉。即使不记得这个条文,懂得原理也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方法。千万不要以为法律只是技术,更不要以为学法律就是背条文。法律的解释、理解、运用、研究、发展,都需要掌握方法。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它存在于老师的授课中,存在于广泛的阅读中,存在于思索、批判与研究中。这些充满智慧与理性光辉的方法是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研习获得的。我们的教学是各部门法分别授课,但在实践中很多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我们并没有相应的综合运用这些部门法的课程。大家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对于法律运用及其方法的知识,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要满足于条文和教材。如果条文和教材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就不需要办法学院,自己看书就好了。

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特定的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案件咨询的时候,当事人叙述案情后常常追问,法官这样做是不是错的?我们通常会回答:根据你提供的资料,法官这么做没有法律依据。一位普通人看到表不走了,可能会说“这只表坏了”,但法官或律师看到表不走了,只会说“这只表不走了”,绝不会说“这只表坏了”,因为它很可能并没有坏,只是电池没电了。这就是普通人与法律人思维的不同。法律思维最重要的内容包括权利义务思维、规则性思维、证据性思维、程序性思维、确定性思维等等。希望大家了解、重视并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

树立法律信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运用法律的方法,培养和训练法律思维,是我们未来校园生活的主旋律。这也是我对大家的希望。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好好享受校园文化,修炼自己的素质与情操,校园生活永远是最美好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最后我祝大家的校园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像今晚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