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新会地方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从2020年开始便受到广泛性的关注,而种植新会柑的农民,也愈发增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种柑的人多了,种粮食的人少了。这显然与“耕地红线”的要求相背。那么摆在新会人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新会柑的“保育区”是否需要被重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耕地复粮”的口号标语

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不知道,除了新会柑,新会甜橙、新会年橘等都历史悠久的著名新会特产。

而我们熟悉的新会柑(柑皮是新会陈皮的原料),是新会柑历来是新会柑橘的主产品种,面积大、产量也多,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会柑橘的总产量中新会柑(下文称“大红柑”)产量就占了50%以上。

老李调研得知,在2010年后的十年间,大红柑的占比更是随着新会陈皮的知名度提升,其产量也提高到新会柑橘产量的80%以上。

“大红柑”和“新会陈皮”在历史上销路广阔,除国内各地,远销至东南亚国家。新会柑或农作物的著名特产品种的形成及其产品为广大消费者认可,是因为其品种独特和品质优良。

新会柑

而一个特产品种的“独特性”和“优良品质”则是源于种性以及生产过程处于其特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配套的生产技术手段,我们称之为“道地特性”。

老李曾经从老一辈柑农口中听说,“能望到熊(念ni)子塔(位于新会茶坑村梁启超故居的后山上)的地方出产的大红柑和新会陈皮,质量最好”。

而在现代地理学的解析下,其实能望到“塔”的地方,都是新会的冲积平原范围内,其水土特性和气候符合传统新会柑的种植和陈化条件,因此形成了“望到塔的才是正宗新会特产”的说法,恰好也是特产品种区域性的表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会熊(念ni)子塔,现叫凌云塔

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外地柑冲击”

根据可查的记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会某些单位出于商业利益,开始到广西合浦、灵山等柑橘产地大量采购那里的“柑”作为新会特产出口外销的代替品,引来了社会的议论纷纷,对新会特产名誉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优良品种,即使具备繁育的自然条件,若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手段,也不可能产生优质品;一个优良品种的产品,如果缺乏营销能力或超出市场承受力,也会变成“物美价贱”的行货。

因此,基于道地农业的区域性,一个地方农作物特产品种是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随意复制的。

新会陈皮青皮

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地方特产品种生产带来冲击是必然的,但对于一个本就有一定市场地位并具有市场潜力的地方特产品种,又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现在是如何把握机遇,以特产品种区域保护为手段,从农业产业化途径迈向升级发展的新台阶,这样既有利于维护特产品种产品质量和特产品牌,又有利于特产品种生产持续发展。唯有这样,才可在市场经济大浪冲击下免遭波及,并可乘机破浪前进。

新会陈皮

二、建立“新会柑&新会陈皮区域保护”的意义

新会柑是中国柑橘类果药兼用的地方特产品种,是国内乃至世界柑橘中罕见的品种。

传统的大红柑果汁多、甜酸适中,有独特果香味,大红柑皮(陈皮)的品质、风味、药用价值与宽皮柑橘类其他品种入药果皮(陈皮)相比,新会柑皮是上品。故此常使用“广陈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剥新会柑皮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新会柑橘生产衰落,市场难觅其芳踪,一皮难求,社会反响颇大。

因此,对新会柑区域保护是对特产保护的一个手段,其目的在于维护新会特产的品牌、品种资源、产品质量和生产的持续发展,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

新会柑区域保护不但关系到品种资源、产品质量、特产品牌、生产持续发展和生产者消费者权益,还是涉及区域生产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一项系统工程。

剥新会柑皮

三、“新会柑保育区域”的对象:优良品种的“保育”是关键

新会柑历史悠久,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基于植物变异性和繁育自然条件的作用而产生多个品系。

在数代新会农人的选育种中也有一批选育种材料和成果,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品种资源被忽视,品种资源损失惨重,只保留了5个品种资源系:大种油皮、细种油皮、粗粒、高笃以及短枝密叶等五种。

新会柑橘品种

在老李看来,目前新会柑的品种优良母株是极宝贵的品种资源,对本区内的要保护,对本区毗邻地方的新会柑品种特别优良母株也应注意保护。

自80年代以前,新会地区老一代的农业人员在几十年的新会柑橘品种选育中保留了不少“母本”,但令人痛惜的是,几十年来获得的那些少量成果因为近几十年来的多次病害(黄龙病等)被波及,目前也幸存无几。

所以这样说,在区域保护工作中,特产(商品)品牌是“标”,品种资源、大面积生产和区域内生态环境是“本”。

如果只从市场角度或商业利益着眼保护产品(商品)品牌,而忽略品种资源、大面积生产和特产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使新会陈皮的品牌像无源之水,丢掉根本或缺失坚实的基础,最后导致特产品种品牌不保。

新会柑

四、区域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于“保育区”的想法,老李也走访了多位农业专家以及果农,征集了不少意见。

扩大区域保护的范围

确定新会柑区域保护范围,落实区域保护工作的责任单位与负责人。

目前新会柑适宜栽培区域的范围从历史与现状考虑,不宜太固守历史传统栽培区域。

按过去传统栽培区域的局限性,划定区域保护范围,以“新会历史”的属地为界,即江门市现有蓬江区部分、江海区部分、新会区部分等3个区符合历史产区的,划入保护范围。

对于传统产地问题,老李在过去的文章也多次提及,老一辈新会人划分的新会柑传统产区是根据水土条件划分的,因此才有了“望塔为界”的故事,所以在新会柑以及新会陈皮文化的保育区内,应该遵循历史的传统,而不是人为划定的“行政区”为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李根据水土条件划分的新会柑产区,跨越了新会、江海、蓬江三个行政区域。

建立品种资源库

选择环境适宜,有一定隔离条件的地方重新建设品种资源库,这是对新会柑品种资源的长久保存与保护也是新会柑品种选育工作的硬条件。对新会柑5个品系和现有的最优良母株以及有价值的选育种材料收集到资源库内保存。

同时,在品种资源库内,设立一个优良品种母本园和良种苗木繁育圃,做到品种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推广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强化品种资源保护。

剥新会柑皮

有计划地重新开展新会柑品种良种选育

对新会柑品种既应肯定又要改良创新。新会柑优点是品种独特,果药兼用、果汁多、甜酸适中,有特別果香味;果皮(陈皮)药用价值高,是公认的中药材陈皮中的上品;但新会柑缺点主要是种子多、瓢囊韧,耐贮性欠佳。

新会柑是一个有市场价值、颇具发展潜力的品种,应继续在品种已有优点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育种手段,克服缺点,创新提高,培育出品质更佳的、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把生态环境列为新会柑区域保护的基本功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特产品种“种性”和品种的产量、质量、生态环境包含水、土壤、气候和生物等诸多方面。

因此,新会柑区域保护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甚广,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需请各有关方面专家商议制定。

剥新会柑

制定新会柑以及新会陈皮的“标准”

“产品标准”是产品生产的指导和质量保证的依据,而制定产品标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必要与技术、农业相关部门商议,与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

新会柑田

建设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优质新会陈皮“产品生产流程”

新会柑产品生产,从种苗开始到产品销售,期间要经过栽培管理、采收、加工、运输等,环节多,周期长;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产品都有直接影响,所以优质产品的出产是一项复杂的系列化工程。

首先,一定要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化无病苗木繁育推广,同时推行栽培技术综合标准化,提高生产水平,防止灾害性病虫发生蔓延,防止农药、肥料毁损产品质量而损害消费者健康。另外,在采收、加工、运输等环节也应有操作规程,务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品(商品)优质化。

新会柑田

壮大行业协会,发挥其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建议在新会柑行业协会基础上成立新会柑橘业协会,扩充涵盖范围,扩大影响力;而且新会柑与新会柑橘生产密不可分,历史以来共存共荣,为突显新会柑目前发展所需和行业协会作用,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

总之,让协会成为生产者、企业、消费者和社会有关各方的沟通桥梁,成为弘扬著名传统品牌与创建著名新品牌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为新会柑橘生产发展和柑橘事业兴旺作出贡献。

晒青柑皮(青柑壳)

设立新会柑区域保护发展基金会,筹集区域保护发展的资金

区域保护需要科学技术,新会柑科研滞后制约了生产发展;而开展科研和区域保护活动都需要资金。

现在,随着大众对新会陈皮的认识提升,以及国家经济支持三农的发展,人们对新会柑认识提高,开展新会柑区域保护科研所必需的资金,可望获得社会各界支持。

新会柑种植基地

区域保护措施的实施

“区域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保护问题需要解决的事宜应由区域保护的主管部门会同接受保护对象的单位共同商议落实。

目前,对于新会柑以及新会陈皮的动作多为私营企业的“盈利性行为”,当地政府部门暂无牵头推动,老李希望对于新会陈皮以及新会柑物质和文化的保育,应该自上而下地推动,而不是任由市场自由落体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