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哎呀妈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时不经意提到一个事:

自从有意地让老公和儿子多干点家务活,老是会听到老公对儿子说:“快,快来帮你妈。”

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可听多了,总觉得哪里奇怪。

朋友一听,立即附和。

原来,她家也有这种情况。

特别是有一次,儿子突然兴奋地跑过来跟她要奖赏,理由就是“帮”她收了阳台的衣服。

听完她一点高兴的滋味都没有,反而是有点委屈:

什么时候家务活变成了妈妈的事,孩子难得做一次都成了帮忙?

的确如此。

以前小两口过日子,谁做多点谁做少点,都还不会过分计较。

可自从有了娃,仿佛照顾家庭、打理家务就成了妈妈一个人的事。

没有好好引导孩子,到头来,连孩子也把妈妈做家务这件事当成理所应当。

事实上,好的教育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之前看过一段采访。

记者问小学生们:“家里的家务活应该由谁来干?”

所有的孩子,一口稚嫩的童声,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妈妈!”

记者再问:“如果妈妈一天不干家务活会怎么样?”

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家里会乱糟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多云淡风轻的描述。

却不见屏幕前妈妈们的咆哮:太真实了!

多少次,孩子起床不叠被子,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等着妈妈整理;

多少次,孩子吃完饭就习惯把碗扔在原地,自己跑开了,等着妈妈收拾;

又有多少次,孩子把脏衣服、袜子和鞋子随地一丢,等着妈妈一个个捡起来洗刷……

从孩子记事起,妈妈就是忙忙碌碌的。

演员白百何曾在一部短剧中,扮演一名全职妈妈。

清晨,别人还在酣睡中做着美梦,她已经早早起身整理厕所卫生,好迎接家人们的一天。

紧接着,就是在厨房里为老公和孩子料理早餐。摆盘,上菜……“一条龙服务”到位。

送别家人出门后,想稍作休息喘口气根本不可能。

烫衣服、洗衣服、晾衣服,忙完下来,半天就这样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人问她需不需要帮忙,大家早已习惯她的付出,将她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应当,仿佛哪一天她不这么做才是不正常。

全职妈妈的待遇,职场妈妈也正在经历。

一个短评这么说:

“都说全职妈妈是超人,其实职场妈妈更是。出门上班要白骨精,回到家还要当保姆中的精英,谁懂得包揽全部家务活妈妈们的辛苦?”

之所以心甘情愿弯着腰弓着背,总在忙里忙外,是因为妈妈爱这个家,爱每一个家人。

越不把她的付出当回事,越容易伤她的心,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不可预估的坏影响。

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妈妈傍晚回家,忙着做饭,看到垃圾桶里满了,就喊正在听音乐的儿子去倒垃圾。

连叫几声儿子都没理睬。

她便跑过去将音乐关掉,喊儿子去倒垃圾。

谁料儿子居然理直气壮地怼回去:“你自己的事情,干嘛叫我去干!”

儿子的反应,让家长气愤不已:

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到这么大,儿子连一点道理都不懂,还认为父母就该伺候他。

像这样从小不做家务,认为这些事跟自己无关的孩子,不在少数。

缺少做家务的习惯,甚至从没被要求过做家务,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主动去承担?

一位教了十多年书的资深教师曾感慨:

“班上那些成绩不好,责任意识差的孩子,多半在家都很邋遢、拖延,更别说干家务了!”

孩子如何看待家务活,正预示着他的人生走向。

把“做家务”视为情分,而非本分。

心情好的时候,勉为其难帮一帮;作业很忙,或懒得动一下,就干脆推托和拒绝。

这样的孩子,在家没有半分责任和担当,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妈妈的辛苦视而不见。

当有朝一日走出社会,他更学不会用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服务别人。

作家托尔斯泰说:

“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而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最初就来源于家庭教育。”

只有孩子意识到“妈妈很辛苦,我要替她分担”时,他才能真正明白做家务的意义。

同时对自己身为家里的一份子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别小看“帮”和“分担”这一词之差,孩子的未来昭然可见。

《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有一句经典名言,同样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资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做那,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光靠说教和督促。

很多时候,更需要父母引导他知道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家,并充满动力去做。

不妨试试这三种做法:

1、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5岁的小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大早被妈妈叫醒后,她便走进洗漱间,自己洗脸、刷牙,整理仪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衣服也是。

把睡衣脱下来,自己一点点将它叠起来,然后再找来校服,套到自己身上。

整个过程,没有人帮,看她娴熟的动作,就知道妈妈教育有方。

孩子一天天在成长,自理能力也在一天天养成。

把他自己能做的事情移交给他,让他来做。这不仅可以锻炼他的劳动技能,还能培养他的责任和担当。

只有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管理,才能在成长中获得独立,并将眼光放到周围人的身上。

看到家里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有主动参与和分担的意识。

2、让孩子体验父母劳作的辛苦。

浙江衢州12岁的林小鹏,两年前跟单亲妈妈一起生活。

每天看到妈妈挣钱养家、早出晚归的辛苦,想着自己要好好孝敬妈妈,替妈妈分担。

于是每天放学回家完成作业后,就主动帮忙把饭做好。

做菜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妈妈养育他的不易,便决定包揽下所有的家务活。

有这样的“暖男”,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只有孩子体验过父母的劳苦、生活的不易,才学会珍惜当下,心存感恩,想办法回报父母。

3、爸爸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还记得那个短片吗? 一位父亲去看望女儿,他看着女儿买菜做饭,照顾孩子,打扫屋子,忙得团团转。

女婿呢?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刷手机,一点想帮忙的意思都没有。

父亲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想说说女婿,但突然意识到:

这不就是我吗?这不就是我在家里的样子吗?过去这20年,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他呢。"

整个场景,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家里只有妈妈在忙,爸爸在“躺”,那么孩子一定会有样学样,把家务活全推给妈妈。

想要孩子多一份家庭的责任和担当,爸爸应该起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

所有的家事,都是每个人的事,我有份,你也有份。

爸爸做出好榜样,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影响,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砌。”

我们希望孩子能有责任和担当,总要在他身上倾注心血,激活他的动力,让他慢慢完善人格。

不要让他“帮”妈妈做家务,实质是要引导他:

身为家里的一份子,该如何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只有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和作用,愿意为家庭付出。

那么在将来,他也会愿意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葆有一颗感恩的心,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

愿天下父母都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信、乐观,走向更远的远方。

—— End ——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