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5 对话吕晓宇

去国际冲突的现场,只是猎奇吗?

“德国对俄国宣战 —— 下午游泳。 ”这是卡夫卡在 1914 年 8 月 2 日的一则日记。 那一天,第一次 世界 大战开始。

一有国际大事发生,这句话就会被反复引用,以表达一种无力的感受。

“每天一睁眼发现又有一个巨大的新闻砸下来,然后你就非常恍惚地继续过你这看起来没有变化的一天。你也不知道到底我的生活哪部分被改变了,但是你又很确信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已经不一样。”吴琦如此描述。

从 2020 到 2021,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中断、震惊,然后不禁想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世界会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像慢性病一样扎在最近几年的生活里,如鲠在喉,无计可施。

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青年作家、学者晓宇如此回答吴琦:

“我们没有办法参与到阿富汗的事件之中,我们没有办法做出任何应对,但它对于整个国际秩序的影响,投射到我们本身。对于中国角色的想象,以及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系列的追问,事实上都形成了某种大众情绪,而这个大众情绪就是我们提到的时代精神,它就会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我觉得像这样持续发生的国际事件和这样不断发生的变动,就会定义我们这代人。很明显,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至少在我看来——比十年前的那一代人,可能更加不确定的时代。”

除此之外,晓宇还有一个独特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到现场去

如果你已经看过他的新书《利马之梦》,就会知道晓宇“乱入”一场秘鲁总统大选的故事。如果你还没看过这本书,那我们要先介绍一下晓宇。去秘鲁之前,他正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联合国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现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是一名青年教师。

求学与生活一直稳定、按部就班的晓宇,对“冲突的现场”有执念,总是追着政治的剧变在跑。他到底为什么而去?

“《徒手攀岩》那个电影,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特别理解他(主人公亚历克斯·霍诺德)。旁人觉得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你要反复地去做一件可能随时致命的事情啊?但对于他来说,那就是唯一可能能给他提供不断的热情和热血的一件事情。我记得电影里面的一个片段,是他爬完(终极目标)那个峰之后,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回到他的房车里面继续去做他每天要做的技能训练。那种精神我非常非常认同,这件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个完全无法理喻的事情,但可能对于我来说,它就是工作的一部分,或者热情本身的一部分。”

via 电影《徒手攀岩》

本期节目中,晓宇和吴琦两位老朋友还谈到了很多由此展开的话题,比如:如何去到现场、如何看待大众媒介的怪象、如何建立对阿富汗等国际问题的认知、在日渐逼仄的公共讨论环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输出等等。当然,还有非常具体的刺激经历,比如晓宇在非洲第一次被人用枪指着……

扫码收听

本期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法论

02:37

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也会被当下的国际新闻影响情绪吗

03:23

晓宇:坐不住,就是想去冲突现场

05:42

强烈的冲动背后,去现场为何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冒险?学术观察的需要?

07:38

去冲突现场只是残酷的猎奇吗

09:25

“在任何冲突地区,中国商人永远快人一步”

——晓宇=学术界的“战争贩子”?

10:13

冲突地区的学者与商人,有何相似动机

12:35

不断被中断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消化时代慢性病带来的割裂感?

——放下日常,关注当下

16:58

每个人都在表态,阿富汗事件真的“出圈”了吗

——大众舆论中对美国形象的变化

21:15

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中国角色的想象

27:12

普通人如何认识远方的战争

——大众情绪反映了时代精神

29:16

一有热点就列书单?

——营造的是虚幻的稳定感

——知识的积累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

31:30

什么样的文本是理解国际新闻的正确途径?

34:25

迅速提供解释的文本只是一个框架

——突然事件中更需要的是了解事实,而不是依赖框架

36:45

灵魂拷问:从冲突现场能带回什么?做何输出?

——“不一定要有输出”

40:47

灵魂拷问:如何在冲突现场展开具体的生活和工作?

——意外:秘鲁之行是一场邀请

——巧合:在哥伦比亚与游击队员喝啤酒

——贸然闯入:叙利亚的现场

45:47

在冲突现场,如何面对危险?

49:06

在个人抵达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建起了涟漪

50:39

方法论 1:文本输出只是建立涟漪的第一步

52:48

方法论 2:知识生产者要迎接争议、而不是回避

——在舆论环境中要辨析争论从何而来

58:03

方法论 3:如何面对质疑和杂音?

——放下学者包袱,自我流氓化

1:06:30

晓宇:在互联网时代,权力的非具象化是个体面临的危险

1:07:51

自我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

1:11:03

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文人相轻”是问题吗?

1:14:00

流氓与网红

57 请回答

1:14:37

冻柿子树:开始听“不在场”了,之前看完了 57 推荐的“我们是由奇迹构成的”。螺丝有一部分功能是安利好物,不好吗?

1:15:48

还是那个雨停:想问 57,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创作者,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这和单纯作为一个在他乡工作的人如何看待渐渐远去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之处?会不自觉地通过个人经历与感观带出对这一主题的社会性观察吗?又或许对故土的感受总是私人的甚至是有排他性的。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苏格兰裔美国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 28 任总统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经核查,音频中提及的“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为卡夫卡 1914 年8 月 2 日的日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

《徒手攀岩》(Free Solo,2018),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金国威(Jimmy Chin)

《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 年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出品人

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

胡亚萍

后期制作

牟彤

文字编辑

张迪

商务统筹

张煜

视觉设计

李政坷

原创音乐

徐逍潇

实习生

姜彦竹、殷佳琦

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