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现场》栏目

由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 为《文学现场》栏目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蜜蜂一样采百花,必能写出好东西

——我和李木生老师的“蜂文情缘”

□王继法

“继法老弟:

像蜜蜂一样采百花,必能写出好东西。”这是我作为济宁老年大学太白湖区分校写作班学员,在第二学期开学典礼上,著名作家李木生老师应邀来为我班同学和众多写作爱好者,讲授《写作前的准备》结束时,写下的鼓励我的话。李老师为什么能不假思索地写出蜜蜂与写作相关的文字呢?这是因为二十多年前,我们就——

因蜂结缘

漫漫人生路途中,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我和李木生老师相识于济宁首届蜂友联谊会上。记得那是1998年的秋未,上午会议结束吃完午饭后,我和三哥正在招待所里休息,五位记者来到房间采访,其中一位戴着眼睛,身穿浅色风衣,很有精神的中年记者,走到我三哥面前说:“你就是王继贤师傅吧,我是《济宁日报》的记者李木生,近期我看了摄影部的李晖记者拍摄的你的系列照片,现在正在报上连载,你身残志坚发展养蜂的事迹很感人,我正想去深入采访,恰巧借此机会麻烦你谈谈养蜂的经历吧。”采访完三哥他又接着对我说:“继法老弟,你刚才在会上的《探索蜂产品自产自销的有效途径》的发言,提出了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养蜂业怎样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你能再详细谈谈好吗?采访进行了半个多小时,同来采访的还有济宁电视台、济宁广播电台的记者,他们接下来各求所需进行了采访,直到下午的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才不得不结束了采访。

这就是我与李木生老师的初见,我当时才36岁,算是济宁养蜂人中的小青年。我在接受记者说的,自产自销是目前市场经济情況下的有效途径,但从长远来讲,成立协会,把蜂农组织起来,走产业化的道路,养蜂业才能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的观点,受到记者的高度重视,当他们得知我爱好写作,是《中国蜂产品》报、《中国蜂业》杂志、《蜜蜂杂志》等专业报刊通讯员时,把我当成同行,称我为“蜂记者”、“养蜂秀才”。

李木生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谦和、善良、知识渊博。经交流得知他长我整十岁,亲切地喊我“继法老弟”。而我喊他“李记者、李老师”。

说实话,从此,我从心里就把他当成我写作上的老师,尽管我们此后二十多年没联系,但并没影响我跟他学写作,我通过各种渠道看李木生老师的文章,李木生老师写过多篇宣传养蜂业的文章,甘为蜂业鼓与呼,特别是他写的呼吁成立蜂业协会促进蜂业发展的文章,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我也从他写的各种报道中,积累了写作知识。李老师到文艺副刊当主任后,我从中拜读了他的不少散文和诗歌,我也试着写散文,并重新燃起了写个人传记的念头。近几年,我经常参加各种读书会的活动,不断充电,从而圆我的文学梦。没想到,2020年11月11日,参加济宁读书协会周三读书会时,我又与李木生老师——

因文增谊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这是一支充满人间真情的歌。2020年11月11日晚,在济宁市读书协会周三读书会上再次见到李木生老师,聆听了他的充满激情的演讲,感受到了一个作家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文情怀,通过暂短的交谈,加深了了解,增强了友谊,我也更加相信了缘分。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是运河之都,文化氛围十分浓郁,诗意盎然,公益读书会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有空就参加多个读书会的活动,参加次数最多,收益最大的,当数济宁市读书协会主办的周三读书会。

那天晚上,按照惯例,我提前半小时来到活动现场,那时已有十多人先到了,其中就有李木生老师。读书协会郭玉会长把我介绍给李木生老师时,二十多年未曾谋面,年近七旬的他依然记忆清晰,说话诚恳风趣。他告诉郭会长,我二十多年前就采访过继法老弟,他是养蜂界的秀才。我调到报社的文艺副刊后,很少外出采访了,但我一直在关注着他,报社的其他记者经常采访他,2002年他牵头成立了任城区蜂业协会。“王继法会长不仅是蜂业协会会的会长,他写的乡土文学的文章,很接地气,还成立了以写乡土文学为主的济蜂园文学社。”这是曾经采访过我多次的济宁电视台《直播民生》刘政到老师给李木生老师对我的介绍。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和李木生老师又因文学再次相见,彼此都说这就是缘分,有聊不完的话题。因李老师还要讲课,我们相互加了微信,我邀请李老师到济蜂园参观指导,李老师欣然应允。

“初冬清风夜,相约周三晚,读书情谊联,百人送经典。济宁市读书协会第123期周三晚公益课堂,今天举办《读名著原理,传递人民心声》读书学习活动,邀请了曾是一个有思想的记者,退休后坚持做一个有骨气的作家,深入阅读,努力垦荒、快乐劳动的文学学者李木生先生,现场解析分享近代小说《白鹿原》的哲理奥秘。让广大书友在读一本好书,上一步台阶;读一本好书,明深刻哲理中,提升文学创作智慧,为更好地传递人民心声、讲好中国故事添双翼。”主持人沙玉老师的开场白,使我对李木生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他用文学语言讲中国故事的精神,令我敬仰。

接下来,李老师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概述了中国小说史,主讲了《白鹿原》,起初,我对近古稀的李老师讲这么长时间的课,不免有点担心,没想到他一气呵成,抑仰顿挫,他讲课的精神状态,并不比当年他采访我的时候差,他一气呵成地讲解,让我感受到了强大的文学的魅力。

李老师首先对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归纳,并重点推出了二十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小说。然后对当代济宁、山东及现代中国小说作者进行了梳理,并放在更大的背景上呈现中国小说的位置。

课堂上,讲经典名著引人入胜,说优秀作家人生精彩。而站在文化发展,文学创作,群众和文化需求角度解析近代小说《白鹿原》的李木生先生,更是以他多种文学作品的积淀和厚重,将《白鹿原》这部称为民族史诗作品的故事,情节离奇动人,人物性格独特鲜明,历史感悟发人深省的特点,分析地淋漓尽致。李老师娓娓动听的演讲,使我感到了自己文学知识的贫乏,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我盼望着能尽快再聆听李老师的亲授。

说来也巧,2021年元月20日,济宁医学院的宋致国主编,从当日的“美篇”平台上,看到了我的拙文《煤油灯下的岁月》,想到我的济蜂园参观,我很高兴地表示欢迎。过了两天,宋老师打过电话来说,他同李木生老师聊天时,提到了我,想在正月初五上午一同前往济蜂园参观。得知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忙同济蜂园文学社理事会成员商定,同日在济蜂园召开第一届理事会,共同分享李木生老师和宋致国老师来济蜂园传经送宝。没想到此次活动,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那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李木生老师,如此热心传授文学知识?

原来李木生老师早已——

写文如蜂

一个人儿时的爱好和梦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尽管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最初的梦想。我的人生就是如此,我自幼喜欢看书,在上小学四年级时,看了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曾梦想长大后,一定要参军,当一个部队记者或作家,也像高玉宝那样,写出自传体文学作品来。我初中毕业后,参军擦肩而过,为了生活,走上了追花逐蜜的放蜂之路,但我爱好读书的习惯和写自传的梦想一直没中断。多年来,我以蜂养文,以文促蜂,离梦想越来越近。2016年我建起了济蜂堂生态文园,面向社会开放,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李木生老师来济蜂园参观时,我真没想到李木生老师早已把蜜蜂精神融于写作之中。

二0二一年正月初五这天,李木生老师和宋致国老师来到济蜂园。二位老师同李昌杰老师一块浏览了梅花飘香、蜜蜂飞舞的济蜂园;参观了写有“花香书香香飘四季、蜂勤人勤勤劳一生”的藏书七千佘册的“济蜂斋”书房;在会议室里,翻看了济蜂园文学社的活动档案;在乡土文化博物馆里,上千件老物件,令三位老师仿佛又回到了儿童时代;而在乡土文化中的年俗展厅里,一幅幅春联,一张张老年画都留下了时代的印痕。

回到济蜂斋书房,一幅写有“蜂采百花酿佳蜜、勤读群书养心神”的书法作品,围绕蜜蜂与读书、写作打开了花匣子。

蜜蜂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在人们心中的美誉度极高,是勤劳奉献的象征。由于蜜蜂具有勤奋刻苦的良好形象,从百姓到文人,到伟人,人们多次把蜜蜂与读书写作联系起来,倡导人们读书学习时,要向蜜蜂那样。我国的民谚里说:“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鲁迅阅读范围广泛,他主张读书要像蜜蜂采蜜那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周恩来总理指出:新闻工作者“要 像 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更好地为什么服务!”周总理1958年7月在广东视察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 像 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

聊完此话题,文学社顾问李昌杰、李传生,理事会的王继法、赵世武、孙秀芳、宋艳、宋洪丽围坐一起,聆听李木生老师、李传生老师的创作指导。

两位老师为我们指出了文学创作,既要广泛阅读,又要注重观察与积累,要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主,透彻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并且要以真情打动人,同时要注意细节的刻划,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两位老师都以自己的创作经历现身说法,让我们零距离领略了作家的风采,为文学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后,李木生老师带来了部分作品,做为礼物送给济蜂园文学社。李木生老师多年笔耕不辍,创作出不少讴歌时代、颂扬人民,描述社会生活的散文、报告文学等大量的文学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视文友为亲戚,不遗余力地帮扶文学爱好者,他把与每个文友的相遇都当成缘分,格外珍惜 。

“继法老弟,你看相互之间这就是人生的缘分吧,二十分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心仍然相通,这就是善与真、文字中爱与美的力量吧。咱们今天在你的济蜂园里,第三次相见,看你珍藏的那些东西,实际上,人生的缘分都是有数的 —— 一辈子要交多少朋友,见多少人,哪些能够心灵相通,这都是有定数的,所以老弟,咱们属于那种 缘分 深的人啊!”这是李木生老师当晚在微信上发给我的语音信息。

是啊,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养蜂人,李木生是一个记者、作家,我们因蜂结缘、因文增谊,现在我们是蜂文合一。李木生老师早已写文如蜂,他的忙碌状态像蜜蜂,工作过程也像蜜蜂,传授文学知识的奉献精神更 像 蜜蜂。他就是一只文学界的蜜蜂,要不,他怎能在我们相隔半年再次相遇时,就能毫不犹豫地写出“像蜜蜂一样采百花,必能写出好东西”

这恰如其分、催人奋进的赠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王继法 任城区蜂业协会长,任城区李营济蜂园文学社负责人,乡土文学创作者。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的王继法,自幼酷爱读书写作,与蜜蜂共舞四十余载,经年采花即采风,乘着蜜蜂翅膀,向着梦想出发,在追逐文学梦想的路上,书写自己熟悉和热爱的乡土文化,梦想因他的坚持而精彩!

精彩呈现

【文学现场】百年颂歌--陈克群

为了鼓励小编

点击最下面的商家宣传吧!

谢谢您么么哒!

监制/宋恩学 主编/周中祥 编辑/亚惠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