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

90年代的语文课本上,存在这样一篇课文:幸福是什么?对于古代寻常的劳动者来说,幸福其实可以用一句话俗语进行概括,这句俗语就是:“开江鱼,下蛋鸡,回笼觉,二房妻。”

幸福作为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古代寻常百姓根据自己的视角,总结出了独特的三观以及独特的幸福标准。上文的俗语,其实就是古代寻常百姓所认为的幸福标准。

先说“开江鱼”和“下蛋鸡”。在古代,寻常百姓只有在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才舍得吃鱼。即便是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也舍不得吃鱼:因为渔民需要将捕捞出来的鱼售卖,缴纳朝廷的课税以及交换日常柴米。

而“开江鱼”,指的是经过一个冬天以后,初春江河开化,这时候河里的鱼经过一个冬天的发育,已经变得异常肥大而且味道鲜美。并且,对于常吃鱼的有钱人来说,在吃了一冬天不新鲜的鱼以后,“开江鱼”也显得格外鲜美,因此会被有钱人抢购。这就导致“开江鱼”具备了奢侈品的属性。于是,过去百姓将吃“开江鱼”视为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而“下蛋鸡”,自古以来被视为弥足珍贵、营养丰盛的补品。一来下蛋鸡营养丰厚、味道鲜美,是大补的食物,二来,在古代,很多农民需要依靠下蛋鸡产的鸡蛋来补贴家用,很多人在过生日的时候,才能舍得吃一个鸡蛋。

这说明下蛋鸡的珍贵属性。因此在古代,不到迫切情况下,一般老百姓舍不得吃自家的“下蛋鸡”,能吃“下蛋鸡”的,多是富人。因此,古人将吃得到“下蛋鸡”也视为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再说“回笼觉”和“二房妻”。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在古代,由于农业水平有限,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远不能和当代相比。并且,在农用工具方面,有点条件的农民能利用耕牛耕地提高效率,但大多数农民,连耕牛都没有,只能依靠人工耕种。

这就意味着,农民想要完成生产任务,就需要起早贪黑。因此,有时候天还没等亮,农民先起床起来劳作了,这时候,农民睡眼惺忪,好想再睡一会儿:醒来后再睡,被称之为回笼觉,但因为生计,农民不能睡回笼觉,因此农民对回笼觉极为渴望,并将其视为人生一大幸福之一。

最末说“二房妻”。在古代,“老夫少妻”是很多人的渴望。而“二房妻”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小妾。古代男子纳妾,多半是出于喜欢小妾的年轻貌美。在古代,很多财主娶回家的小妾,其年龄比自己的女儿还小都属于常态。古代穷人娶一个老婆都要拼尽全力,因此十分羡慕财主可以三妻四妾,因此,古人将可以纳妾视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当代人的幸福观和古人诚然有着很大区别,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古人所理解的幸福,多是来之不易的东西,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