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未来进入一线城市是一定的,但现在宣传为时尚早,不合时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现在任何一位安徽人、合肥人都不会认为合肥是新一线城市,这样捧杀合肥的人,不是坏,就是蠢,咱们自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发言。

长江三角洲另外两座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经常说自己是新一线城市都被嘲讽,咱们合肥再去说,不是自找难堪吗?

长江三角洲,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中国经济核心地带。

合肥被纳入长江三角洲三座副中心城市之一,已经证明了合肥开始具备与强者共舞的实力。

泛长江三角洲流域未来将会形成“1+3”的经济格局。

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模式。另外宁波、温州、苏州、徐州、芜湖、无锡、常州等将会作为强组成城市。

长三角全部纳入安徽省,合肥成为区域中心,并不是谁发了善心,而是这几年安徽、合肥真真正正取得了一些成绩,正式这些成绩让江浙沪看到了安徽的潜力和实力。

与强者共舞的前提是,自己得足够强。

合肥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我认为有三点:工业、创新和交通。

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合肥承接了从上海迁入的52家企业,大多数为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轻工业企业。但由于缺乏钢铁等基础工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

2004年,合肥申请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05年,合肥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战略,决定将资源、政策、精力向工业集中。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

彼时正值长三角产业转移,国内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合肥承接家电相关企业转移,增加产能。2011 年,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诞生出了诸如美菱、荣事达等本地家电品牌,占领了不少家电份额。

同时,合肥也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电子信息、绿色能源、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高精端产业。

合肥还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着力经营智能语音、新能源等4大新兴产业集群。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经过十年厚积薄发,合肥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102户猛增至1189户,形成汽车、家电、装备等4个千亿元级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从1488亿元跨越至万亿元级别。

科研: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地合肥,这对合肥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礼包,正是因为中科大,合肥凭空增添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科研能力。

所以说,撞大运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紧接着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集聚。这为未来合肥城市发展的弯道超车埋下了伏笔。

爱德华在《城市的胜利》写道:一个城市的居民平均教育水平越高,产业技术水平越先进,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与潜力也就越大。

1989年,合肥正式将“科教兴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并实施火炬计划,推动科教优势向产业应用方面转移。

合肥开始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一路狂奔。

合肥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2000年,合肥全社会研发经费是7.88亿元,2018年达256.65亿元,是18年前的33倍,年均增21.4%!

2018年,合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32831件和5597件,分别是2005年的70.2倍和39.7倍!

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50强评选中,合肥位列榜单第27位!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VCD播放器、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均产自合肥。

交通:曾经,合肥一度被称为“孤岛”省会,因为所有的火车线路都巧妙的与合肥避开了。合肥一度被称为“铁路盲肠”,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高铁时代,合肥迎来了发展契机。

合肥接入了合福高铁、合郑高铁、合新高铁、合蚌连高铁、合安九高铁、商合杭高铁,一张“米”字形高铁网铺展开来。从合肥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未来,合肥市高铁网将从"米"字型升级成"时钟型",以合肥为"圆心",向至少12个方向放射出去,建成全国最发达的综合铁路枢纽之一,合肥俨然成了“被高铁拉来的城市”。

走对了路子,抓住了机遇,合肥的发展速度是迅速的,甚至是惊人的。

过去十年间,这合肥成为全国省会排行榜上最大的“搅局者”——经济总量先后赶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从中下游跃入“十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小城今渐“肥”。近十年来,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2000至2017年这17年间合肥的GDP增幅达到22.3倍,相比较而言,南京增幅11.5倍。合肥的GDP从相当于南京的32%,到如今占比达到62%。合肥GDP全国排名从90名上升到如今的24名。一个对比更直观: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从1995年842亿到2006年5814亿,花了11年时间,而合肥也用同样时间,从2005年854亿发展到2016年的6274亿。

合肥速度,引人瞩目。

2019年,合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增长7.6%,居省会城市第9、大中城市第21位。财政收入1432.4亿元、增长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6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

但合肥也有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合肥当前存在工业大而不强、三产薄弱、软实力不强等发展短板。

工业规模虽然已经不小,但“丛林繁茂、少见大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品牌不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鲨鱼苗多、鲨鱼少”。相比国内老牌省会城市,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明显偏弱。在硬件水平方面与沿海大城市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但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城建细节方面尚有明显差距。

合肥,从来不应该被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