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没有,法国从未想过放弃联合国安理会席位!”当地时间9月22日,法国政府官方推特帐号“爱丽舍宫”发文,强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属于法国,“并将一直如此”。

原来,这一推文是为了驳斥英国《每日电讯报》当天稍早时候的报道。

该报道援引所谓法国总统马克龙“亲密盟友”的话称,马克龙同意将联合国安理会席位“交由欧盟支配”,以获得欧盟对于组建欧盟军队计划的支持。

爱丽舍宫:法国从未想过放弃联合国安理会席位

英国《每日电讯报》22日报道中提及的马克龙“亲密盟友”是前意大利众议院议员戈齐(Sandro Gozi)。2019年,戈齐当选为首批欧洲议会跨国议员,代表马克龙所属的法国“共和国前进”党。

据报道,戈齐告诉《每日电讯报》,如果欧盟支持马克龙组建欧盟军队的计划,那么法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可能“由欧盟支配”。

法国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担任为期六个月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在此期间,马克龙预计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举行欧盟防务联合峰会。

“对他和欧洲来说,这都是一个独特的机会。”戈齐表示,马克龙肯定会大力推动欧盟军队计划,这是他的当务之急;若该计划最终成行,安理会席位的问题将被欧盟“摆到桌面上”。

《每日电讯报》报道截图

除戈齐所谓的“爆料”外,《每日电讯报》还梳理了该事件背后的逻辑,以加强报道的真实性。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有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法国。在英国脱欧后,法国是欧盟成员国中唯一一个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的国家。

报道称,法国此前曾要求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有影响力的欧盟国家增加国防开支。作为回应,德国要求法国将其常任理事国席位为欧盟所用,但遭到法国拒绝。

早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欧盟国家开始讨论战略自治和防务一体化。马克龙2019年曾呼吁,“北约正经历脑死亡”,不能再依靠美国来保卫欧洲,否则将“不再掌握自己命运”。

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法国加紧推动欧盟防务一体化计划。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曾建议,欧盟可组建一支可部署的5万人联合军事反应部队。

如今,美英澳三国“背弃”法国签订核潜艇协议。《每日电讯报》称,马克龙愿意改变立场,讨论共享联合国席位的问题,前提是欧盟可以在外交政策以及欧盟共同防御方面采取统一的声音。

然而,这一看似“言之凿凿”的报道,却在数个小时后被官方“火速辟谣”。

当地时间9月22日,法国政府官方推特帐号“爱丽舍宫”发布推文,将《每日电讯报》称作“英国小报”,写道:“没有,法国从未想过放弃联合国席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属于法国,并将一直如此。”

随后,报道中的主角之一戈齐也在推特发布声明撇清关系,称上述报道是一种“极端操纵”。

他写道:“我的话完全被一家英国小报歪曲了。法国的立场很清楚:联合国安理会席位是法国的,并将永远属于法国。其他的都是(媒体的)极端操纵。”

戈齐在推特发文辟谣

延伸阅读

法澳这场“潜艇闹剧”喋喋不休 如何收场充满变数

在澳大利亚终止与法国达成的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潜艇合同之后,欧盟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也陷入了停顿,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兰格认为,欧盟和澳大利亚之间出现了“信任问题”。

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强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在9月15日宣布成立一个所谓的新的印太联盟,推进三国军事合作的一项举措,就是终止与法国签署的潜艇合同,转向英国和美国采购核潜艇。

看起来,澳大利亚撕毁了一项军火采购合同,但这一毁约的行为让法国暴怒。这在法国看来,并不是商业合同的问题,而是盟友背叛的问题。

可以说,澳大利亚撕毁合同,就像在大西洋共同体里引爆了一枚炸弹。在炸弹爆炸之后,澳大利亚还指望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也的确是低估了法国以及欧盟“战略自主”的能力和意志了。

撕合同的事情发生之后,法国第一时间就定性了,这是朝着盟友“背后捅刀子”,法国从澳大利亚和美国撤回大使以表达怒气。

对法国来说,澳大利亚的行为不仅有违商业信誉,给法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是在法国大选之前撕毁合约,这既让法国损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同时也是打马克龙的脸,无异于一次羞辱。

可以说,此举对马克龙以及法国政府来说,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强。

“美国回来”捅了法国一刀

法国是欧盟的核心之一,尤其是在德国大选即将举行之际,法国以及马克龙是欧盟的主心骨。果不其然,欧盟给予法国全面支持,法国呼吁欧盟27国要有更多的主权和自主权,以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

法国欧洲事务高官认为,这次因撕毁合同而引发的外交危机不是一个“法国的问题”,而是一个“欧洲问题”,欧洲人必须保持坚定和团结,这次潜艇危机为欧洲的战略自主权敲响了警钟。

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对媒体说,连接盟友的基础是透明和信任,这一事件缺少透明度和信任。另外,他还质疑拜登上台之后所承诺的“美国回来”到底是什么意思?法国的遭遇似乎表明,美国回来捅了法国一刀。

另外,“美国回来”,是回到哪里去了?法国和欧盟似乎并不是重点,澳大利亚、英国才是美国的核心盟友。

法国的暴怒以及欧盟的站台表明,澳大利亚把事情闹大了。

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还想安抚一下法国。澳大利亚跟法国回忆了一下,一战期间与法国人并肩作战的历史。法国人跟二战时期的敌人都和解了,还会听澳大利亚讲述一战的故事?

英国首相约翰逊更是矫情,声称英国对法国的热爱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的,但是法国外长认为,英国在这个事情中只是个“备胎”。换句话说,法国现在还没有时间搭理英国。

拜登则主动要跟马克龙打电话,至于说什么时候通话,还没确定,如果美国人想打电话,为什么不在撕毁合同之前通知法国一声?拜登在联大一般性辩论的演讲,法国人几乎没有出席。这一事件,也让人们想起了法国与美国在历史上的外交危机。

有人说,从历史来看,法美关系不会破裂,但对马克龙来说,明年的大选很重要,外交危机造成的冲击就在眼前。

▲ 法国近期民调预测结果显示,2022年大选中,马克龙和勒庞将再次在首轮投票中领先,前者将在第二轮胜出,重演2017年的剧情。图 /新华社

印太战略排除了法国

潜艇合同这件事情,看似突然,其实是大西洋共同体关系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欧美关系的真实面相。

从国际关系史来看,霸权争夺与转移一直是大西洋两岸的主线,所谓的“大西洋共同体”是在冷战期间,肯尼迪总统推动的。

但是,这并没有消除欧美之间的分歧和博弈。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与欧陆国家之间并非共同体,甚至可以说,英美霸权就是建立在对欧陆的离岸平衡基础之上。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与欧洲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德国总理默克尔警告欧洲人,不能再依靠别人了,欧盟战略自主变得更加紧迫。

而英国脱欧,则进一步证明,对英国来说,英吉利海峡比大西洋还要宽,英美澳三边同盟则是大英帝国的“还魂”,不仅与欧盟的战略目标相去甚远,而且还是以牺牲法国的利益为代价。

拜登上台之后,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回来了”,遇事要跟盟国多商量,这一表态一度让欧洲盟国大为振奋。

而阿富汗撤军行动,欧洲国家看到的是“美国优先”,哪有什么协调?这一次英美澳三边同盟,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欧洲国家被甩在了一边,充分说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不信任。

在过去一两年中,美国、欧盟以及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出台了所谓的“印太战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更是鼓吹北约要介入印太事务。

英美澳三边同盟以及撕毁潜艇合同的事件说明,欧盟以及北约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就是边缘角色。法国外长认为,印太战略排除了法国。这算是比较具有透视力的看法了。

法国以及欧盟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事实证明印太不是欧盟的战略舞台,美国也没给欧盟以及欧盟国家安排什么角色。

特约撰稿人丨 孙兴杰(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