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3个月,猪价持续下跌,其中外三元跌至6.22元,内三元6元,土杂猪5.8元。养猪户的亏损越来越严重,在猪市亏损后养猪行业悄然发生了“两个转变”,而且都跟散养户相关,那这两个转变对散养户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猪价跌至近两年新低

猪价系统显示,9月23日外三元生猪6.22元,内三元生猪6元,土杂猪5.8元。各地区猪价中华东区跌至5.7-7.1元,华中区跌至5.7-6.3元,华南区跌至6.2-7.9元,华北区跌至5.7-6.1元,东北区跌至5.5-5.8元,西南区跌至5.3-6.4元。各地猪价均已经跌至最近两年的新低。

虽然各地的猪价都在下降,但相对而言跌得最惨的就是西南地区了,当下西南地区的猪价已经跌至全国最低价,比东北还要低。作为国内重要的生猪产区和生猪销区,此前西南地区的猪价一直稳定在国内第二高的水平,现在沦落到最低,一方面同当地的非瘟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当地不仅肥猪出栏较快,还有很多母猪也被迫出售。另一方面同华南地区生猪调运困难有关,西南的猪价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毛猪可以外调到华南区的原因,为了防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均不接受外来生猪,西南生猪调运受阻后只能以内部消化为主,而内部产能过剩致使猪价跌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为何收储和节日均未能扭转猪价?

7月份收储消息一公布之后,猪市立马“飞天上涨”,很快从6元上涨到了8元,可这次先是地方17个省份开始收储,剩下省份也将在四季度收储,然后中央也表示将会开启收储,不仅收储未能扭转猪价,刚刚结束的中秋也未能成功带领猪价的上涨,这是为什么呢?

中秋虽来,但其对消费提振有限,据文化和旅游部21日披露,2021年中秋假期3天全国累计国内旅游出游8815.93万人次,仅为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这主要还是因为受到福建疫情的影响,导致外出游玩的人的数量未能达到顶峰,再加上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态度始终未能完全恢复,这就导致节日对猪肉消费的提振也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储备肉收储提振猪价并不是因为收储的一两万吨在消费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而主要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用一两万吨的收储量来影响整个养猪行业的卖猪状态(看到收储后,养猪户会盼涨后市,从而减少生猪出栏量),从而促进猪价的上涨。当下的猪市已经发生了变化,收储对猪价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小。随着连续几个月猪价的下跌之后,养猪户已经接受了产能过剩猪价下跌的事实,想卖的猪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不想卖的短时间也不会卖,收储对养殖端卖猪积极性的影响减弱,猪价就难以发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养猪行业发生“两个转变”,对散养户来说有哪些好处

随着生猪价格走势进入猪周期中的“下跌周期”,养猪行业已经发生了两个转变,而且这两个转变对散养户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

转变一、存栏母猪品种已优化

据数据统计,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增长,环比下降0.5%,8月环比降幅更是达到了0.9%。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说明当下猪场母猪品种正在优化,随着猪价下跌后养猪户为了降低亏损已经开始淘汰低产能的母猪。

对散养户有什么好处?不论是淘汰正常的母猪,还是淘汰低产能的母猪,都意味着我国母猪存栏正在下降,而母猪存栏的下降意味着产能在下降,那么距离猪价上涨也就不远了。另外,产能下降就意味着饲料需求的减弱,作为饲料最重要原料的玉米需求也会下降,这对于当下高位运行的玉米价格会是打击,有助于散养户降低饲料成本,降低损失。

转变二、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进一步提升

在2017年的时候,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仅为46.9%,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当下已经达到了57.1%,说明我国生猪养殖的主体已经从散养户转变成了规模化养殖。

对散养户有什么好处?表面上看起来规模化猪场占据养殖主体后对散养户愈发不利,但我认为这种转变反而给散养户带来的好处更多。首先,规模化猪场多了之后,一直让养猪户耿耿于怀的生猪养殖补贴也将会随之减少,毕竟每年的补助总量是一定的,规模化猪场多了之后能分得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这就相当于从另一方面增强了散养户的竞争力。其次,散养户失去养殖主体地位后,国家层面的关注度将会下降,环保这一块对散养户的要求也就有可能下降。最后,相比于散养户来说规模化猪场对于非瘟的防控能力更强,而且生猪养殖密度下降,养殖没有那么集中也更有利于非瘟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