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哭声,有那么一瞬间会让人心旷神怡,无比悦耳,那它一定来自呱呱落地的婴儿之口。

它就像天籁之声,使人陶醉,昭示着最蓬勃的生命力。

又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动听的声音频率明显增加,全家轮番上阵,抱的抱,哄得哄,依然不见起色。哭声不止,家长束手无策,有时只是尖着嗓子大喊却不流泪,岂不知你的孩子正进入了假哭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宝为何总是假哭?

其实,假哭是婴幼儿的共性,这时的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让养育心理学来告诉你答案。

婴幼儿时期,孩子没有固定的照顾者,除了父母,奶奶、外婆都可以充当照顾者的角色,而此时孩子又处于和照顾者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敏感期阶段,因此会有些困扰。

确定固定的照顾者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照顾者熟悉的作息、呼唤的声音、固有的体味,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安全的信号,这些信号就像身份一样,是和孩子彼此绑定在一起的纽带,是专属的、稳定的、踏实的。

反观那些没有建立亲密固定关系的孩子,看似被全家事无巨细地照顾着,但因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会用他的方式来引起身边人的注意,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假哭。

孩子被轮流看护,导致秩序感荡然无存,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假哭的背后,其实蕴含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秩序

秩序感的敏感期从孩子出生延续到两岁多,正是他确立自己与环境中人和事物关系的了解阶段。越是被秩序正当约束的孩子越是安静的,稳定的。

相反,由于照顾者的不固定,会使孩子很难适应新的秩序,进而变得焦虑,孩子难免不抗议。

如今有不少家庭存在老人帮助带娃的现象,老年人带娃,又很少给孩子设定限制,看似疼爱、任由自由生长的育儿方式,实则给了孩子更多的困扰。

孩子没有安全感,哭闹变成了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假哭的呢?

研究发现,孩子在将近1岁时就开始出现社会性哭泣,也称社会交往性质的哭。

有趣的是,这种社会性哭泣并不是生理的反应,而是孩子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实施”的一种社交方法。

没错,孩子们在似懂非懂地进行着社交的操作,这是一种情商表现的萌芽,也不失为是高情商的体现。

有别于真哭,假哭的孩子更像是会抖机灵的“小机灵鬼”。

哭泣时他们的情感体现以积极为主,通常上一秒钟还是开心的样子,接着就没理由地大哭起来,这时如果被最亲近的看护者抱起就会立刻停止哭闹,恢复开心的样子。

所以,通常这种假哭一定带有某种目的,孩子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向父母传达什么。

假哭是孩子视角下的正当行为,父母别太焦虑

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臆测孩子是否无理取闹,没有天生会作秀的孩子,只有被周围环境误导,想当然曲解孩子的家长。

孩子可能因为情绪的低迷、身体的不舒服,导致好不容易被培养起的秩序感的颠覆,这些都可能是压垮孩子情绪临界点的那根稻草。

可小孩非成人,他们也许只能通过“无理取闹”去获得你的注意,所以才会“只打雷不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找到假哭背后真正的原因,给他们最信任的依赖,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哭是他们能表达情绪、状态唯一的方式,假哭也不例外。

通过假哭,他们似乎在告诉大人们,“我想让你看看我,我需要你的关注”等,来引起你的注意,这时父母给予陪伴和关注就是最好的办法。

假哭是一种习得的过程,它是孩子在摸索中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它是可爱的,也应该是被大人们正视的。

家长不规避,正确引导,并给孩子足够的爱就好。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应该被呵护被宠爱,只要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再长大一些自然就不会假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