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的旅行故事,在屈原的故乡——湖北宜昌的归州镇,流传着很多屈原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宜昌的归州镇,地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紧靠三峡最舒缓的江面。归州历史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归国在此建都,春秋时期,楚国从这里兴起,发展成日后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唐代开始,归州设立州府,一直延续至今。

归州古镇不仅是“中国脐橙第一镇”,更是屈原的故乡,他的故事也在古镇人中流传了千余年。少年时代的屈原成长在归州的山水间,炊烟袅袅,诗书耕读的生活,让他从小与田间地头的农夫十分亲近,也了解到了百姓们在乱世中生活的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有一年归州大旱,刚入冬,许多家庭就没了存粮,生活难以为继。正在人们为此苦恼时,有人发现一个山洞里流出了粮食,闻讯而来的百姓纷纷把米取回家中,饱餐了一顿。没想到,第二天在洞中又发现了更多的粮食,大家觉得很神奇,没人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直到第三天,终于揭开了谜底。发现居然是小屈原把家里的粮食,通过夜里偷偷地藏在了山洞里,这样老百姓就有了充饥。于是大家把它叫‘米仓口’。”小屈原“藏米救人”的故事,在归州百姓中传开,而这种“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也从此伴随着屈原走过了他的一生。

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归州人都要包粽子,唱粽子歌,在百姓心里,粽子“有棱有角”,代表着屈原刚直不阿;粽子“绿叶白米”,意味着屈原一生清白。包粽子时特意在白米中放上一颗红枣,寓意屈原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划龙舟、包粽子、过端午,这种千年传承的节日背后,其文化的核心,就是屈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屈原就成了中国文人敬仰与倾慕的对象。他不仅开创了一代浪漫主义的文风,更是忠君爱民,心系家国的典范。他眼里有百姓,常‘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心为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屈原的这种家国情怀,奠定了我们中国文人的风骨。这种对祖国坚定不移、至死不渝的热爱,历经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在归州镇中心,有一条横穿全镇的屈子街,沿着山势攀爬而上的石阶,象征着屈原上下求索的道路。千百年里,屈原的家国情怀滋养着归州这方水土,融入了归州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屈原他的精神,在小镇中世代传承,人们把他供奉在庙宇之中,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此化作古镇的灵魂,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