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的人一生追求功名利禄,等到弥留之际回顾自己一生,发现自己多是为利益,忙忙碌碌而又碌碌无为。

还有些人一生奉献于国家事业,千帆历尽,回顾一生,无愧于生命。

而出身贵族的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经历过数次分离之苦,亲眼看着自己的家庭没落,也陪自己的孩子走完他们的最后一程,受到过分离之痛,也经历过人生在世的苦楚。

如今97岁高龄的她曾获得过无数荣誉,最在乎的却只有“教师”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人师表的叶嘉莹,一生清贫,多次寄人篱下,受叶嘉莹教育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桃李满天下的她,从未想过改善自己的生活,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一箪食,一豆羹,洗得发白的衣服也多年未曾更换。

叶嘉莹先生多次捐款,设立奖学金,累计已将3658万积蓄全数无偿捐献给中国的文学事业。

何为魄力?这便是魄力。何为境界?

这便是境界一生致力于文学的她,无欲无求,不求功名利禄,不求达官显贵,只求将自己的教师事业发扬光大,只求中国的文学知识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01 身世浮沉雨打萍

叶嘉莹出生于真正的贵族之家,身上流淌的是满清贵族「叶赫那拉氏」的血统,但出身贵族的她却从未感觉到自己有过人之处。

无论是对待任何人,叶嘉莹都是彬彬有礼,待人亲切。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清政府腐败无能,灭亡也是早晚的问题。

因此,叶嘉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贵族身份而得到优待,恰恰相反,在清政府灭亡之后,叶嘉莹更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多次受阻,也算得上是位落魄的“贵族”了。

虽说叶嘉莹出生于贵族人家,但女人的身份让她无法进入学堂,而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还是叶嘉莹的伯父教授给她的诗句。

或许他也没有想到,他随手的教导,竟在叶嘉莹心中埋下了一颗对文学渴望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的负面,中国也最终遭受到了炮灰的破坏,日本侵略者开始侵占我们的领土,我们的家园遭受到了破坏,无数的同胞死在了侵略者的手中,而叶嘉莹的父亲也不幸在七七事变中,遭受到了侵略者的迫害,最终含恨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北平也已经沦陷,得知丈夫死亡的消息后,叶嘉莹的母亲便因为急火攻心病倒了,再加上当时社会的混乱,医疗水平的落后,最终导致叶嘉莹的母亲坚守5年后也是随着她的父亲而去。

而至此,叶嘉莹的生命中便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亲人,在叶嘉莹的母亲去世之后,叶嘉莹更是悲痛不已,满腔的丧母之痛不知道该找谁倾诉,只能将自己所有的痛苦和辛酸都写在了诗句当中。

随着时间的抚慰,叶嘉莹也终于从失去母亲的痛苦走了出来。

当时的叶嘉莹已经从辅仁大学毕业,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赵钟荪,在和赵钟荪相遇不久,叶嘉莹也终于有了心灵的寄托,二人也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但上天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公,结婚后不久的二人,还没渡过婚后的蜜月期,赵钟荪便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锒铛入狱

这让当时的叶嘉莹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偌大的世界又再次只剩下了她和她的女儿相依为命。

因为自己丈夫的缘故,叶嘉莹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为了保命,叶嘉莹最终只能和女儿离开了自己的家,前往台湾投奔自己的亲戚。

但寄人篱下的心酸又有几个人知道,叶嘉莹当时身为年轻姑娘却还自己带着一个孩子,使得当地的邻居都在背后妄加猜测

有时候就是这些流言蜚语最伤人心,好在这个时候的叶嘉莹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叶嘉莹是从大陆来的,更了解大陆的知识文化,便受邀前往当时的台湾大学任职。

而得到这个消息的叶嘉莹顿时喜出望外,有了这份工作,她就能养活她和她的女儿了。

而这一任职便是三年,三年之后丈夫赵钟荪终于出狱,但出狱后的赵钟荪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曾经的儒雅也在狱中被折磨得荡然无存,不再对叶嘉莹关爱有加,更是多次对她拳打脚踢,恶语相向。

但尽管如此,叶嘉莹也从未想过和丈夫离婚,在她心中,丈夫也是一个苦命的人,三年的牢狱生活折磨得他不成人形。

但她相信知道自己真心待他,一定能让他变回以前的样子,她的女儿也不能没有父亲。

就这样,一家人也终归是团聚了,在当时的年代,生活本就不易,又怎么敢奢求阖家欢乐,时间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叶嘉莹也越来越喜欢文学创作,但这样的平静最终还是被家人的离去打破了宁静。

当得知大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的时候,叶嘉莹也刚在几天前去看望过他们,车祸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样,再次将叶嘉莹陷入到悲痛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世界最为悲痛之事,最终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叶嘉莹将自己的女儿带到了这个世界,跟随自己在台湾艰辛生活了十几年,却在结婚后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消息把一向乐观的叶嘉莹也是最终忍受不了悲痛,将自己关了起来,将自己的痛苦全都写入诗句中,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便是叶嘉莹所著《哭女诗》中的句子。

而在写这篇《哭女诗》时,叶嘉莹更是将自己关在了房门中十天,十天之间从未踏出过房门半步,而这个时候的叶嘉莹已经52岁了。

在大女儿去世之后,叶嘉莹便经常回忆二人曾经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经历过丧母之痛的叶嘉莹,又再次经历到丧子之痛,对她而言,这世界之苦,她也早已尝遍。

叶嘉莹依旧记得那天,丈夫离自己而去的那天,陪伴自己多年的爱人也终将离去,这世间的一切又要让自己独自承担,远在美国的小女儿也回到母亲身边安慰母亲,只是这个时候的叶嘉莹并没有失去女儿的时候那么痛不欲生。

不是说她不够爱自己的丈夫,而是因为叶嘉莹的内心早已被两次的亲人离世伤得体无完肤,她不是不痛苦,她已然明白,人死不能复生,自己要带着家人的遗志生活下去。

02 文化领域的成就

叶嘉莹的一生都被以“先生”二字所称呼,在那个时期,只有真正在文学史上有重大成就之人方可得到这种称谓。

而叶嘉莹的作品便受到大多数人的推崇,而叶嘉莹先生这个称呼,对叶嘉莹来说是理所应当的。

而叶嘉莹除了在文学界发表过数十篇优秀的文章以外,在创作之外的时间,叶嘉莹最为热爱的便是自己的事业,这也是她从小时候开始便喜欢的职业,那便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叶嘉莹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是在台湾大学,她这一辈子也没能忘掉,她第一节课的场景,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目光,叶嘉莹也深知祖国的未来需要这些年轻人去创造,文学界也需要这些人才去传承。

而叶嘉莹的教课水平和她的文章一样出名,多年以来,叶嘉莹的学生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而无论是在哪个学校教学,在学生们眼中无聊的文学课,却在叶嘉莹的讲述下显得尤为有趣。

正因为自己在讲课方面的天赋,叶嘉莹前后被多所著名大学邀请去授课,包括当时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邀请,不仅如此,国外的多所大学也邀请叶嘉莹前往任职国学讲师。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叶嘉莹写成了赞扬祖国的文章《祖国行》,写下了“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的诗句。

随着国家的动荡和心中想要将中国文学发扬光大的精神,叶嘉莹最终前往哈佛大学任职。

在任职期间,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彻底地展现在了外国人的面前,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浓厚的文化功底绝非他们的国家可比。

到了1977年,中国教育业恢复了高考,中国的学生也终于能够考取自己心仪的大学,得到这个消息的叶嘉莹立即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回国授课,在叶嘉莹心中,中国的教育事业才是最为重要的。

得到叶嘉莹申请的教育部第一时间给予了批准,叶嘉莹也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在之后的数年中,叶嘉莹便奔波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中,长年游走在祖国各地,和各个地区的文学家讨论文学界的发展前景。

叶嘉莹的一生都奉献在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上,也为祖国的文学史留下了数十篇优秀的篇章。

但身居文学界重要地位的她,本应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近年来很少花钱在自己身上,而叶嘉莹赚取钱财的行踪也无人知晓。

直到网络上突然爆出,一位老人,为中国的文学事业裸捐了3658万的消息,才知道叶嘉莹这些年的挣的钱都去了哪里来,但叶嘉莹在捐献这些钱的时候提出不要在网络上曝光,但却仍旧被一些人曝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记者采访叶嘉莹的时候,所问的问题也大多都是和这3658万捐款有关,这让叶嘉莹十分生气,事后她表示,现在的人将钱看得太重了,就像这些记者,一直在问钱的问题,而丝毫不过问中国文学方面的问题。

或许这便是境界的问题,对于叶嘉莹而言,这些钱只有这样做才能发挥它的价值,人这一辈子不能把钱看得太重,一旦过于追求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往往会忽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小结

叶嘉莹这一生经历过无数的大起大落,品尝过失去挚爱之人的痛苦,也受到过无数人的赞扬

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便是诗句,她把快乐也好,悲痛也罢,都写入文章中,或许这便是成为文学大师必备的品质吧。

如今已经97岁的叶嘉莹先生,唯一还放不下的便是祖国的文学发展,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感觉文学枯燥无味。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发生,叶嘉莹曾经亲手写过一封信寄到教育事业的最高领导人手中,内容便是,让国家多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学兴趣,中国的文学事业需要人来继承。